春季是一個與肝臟有關的季節,而若要在春季對肝臟進行養護,最常見的方式往往就是疏泄肝氣、補益肝血以及清泄肝臟里的火熱,而且不同的護肝方式,所選用的藥方和藥材也會有所差異,就以瀉肝火為例,當肝臟里的火熱過于旺盛時,就很容易誘發一系列病癥,而在癥狀表現上,常常會表現為頭暈、目赤腫痛等,對此,就可以用“瀉青丸”這一方子加以改善。
對中醫知識有所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中醫里有“五行”、“五色”之說,其中,“五色”主要包含了青、赤、黃、白、黑,而肝主青色,對此,在《黃帝內經》里也有所體現,即“東方色青,入通于肝”,所以瀉青丸所清泄的,其實就是身體里的肝火。
瀉青丸是一個師出有名的藥方,早在宋代時,就已經被廣泛用于病癥的治療和改善,此方是宋代醫家錢乙的代表藥方,收錄在《小兒藥證直訣》里。這個方劑主要由七味中藥配伍而成,將龍膽草、黑梔子、大黃、羌活、防風、川芎、當歸各等份,當然,也有一些醫書記載此方用到了八味中藥,多出來的這味藥材就是青黛,在這些藥材的共同作用下,就可以幫助化解肝膽里的火熱,起到清泄肝火的效果。
那么,這些藥材究竟是如何將肝火化解的呢?首先是龍膽草,其名稱如同武俠小說里的藥材一般,且算得上是中醫里最苦的藥材。中醫認為,龍膽草大苦大寒,苦寒之藥的味道雖然不好,但在清熱瀉火方面,卻是一把“好手”,而且中醫里有不少清熱藥都具有苦味,比如黃連、黃芩等。龍膽草歸入體內的肝經,可以很好地將肝臟里的火熱化解,因此常用于清泄肝膽實火。
大黃這味藥材在臨床上的使用頻率其實也很高,比如,在張仲景的大承氣湯里,就有使用到大黃這味藥材,不過,大黃的藥性峻猛,具有很強的清泄能力,可以將肝膽里的火熱直接引入腸道,然后再通過大便從體內排出;梔子同樣是清熱瀉火的要藥,而且它不光可以清泄肝火,還能將三焦的火氣從臟腑引入膀胱,最終隨著小便從體內排出。
羌活和防風作為風藥,具有升散的特性,可以將郁火發散,不僅如此,防風還是風藥潤劑,在防風的滋潤下,可以做到雖散火但并不助火,兩藥合用,還能改善肝風,畢竟肝風一動,肝臟里的火熱就會加重。
最后兩味中藥就是當歸和川芎了,它們主要用于補益肝血,因為肝火旺盛很容易耗損肝陰,而且肝血一方面也能制約肝火,川芎藥性活潑,可以推動體內的氣血運行,將肝血帶到身體需要的地方。
說到這,相信有不少人都會感到疑惑,為什么春季時,肝臟就很容易“不老實”呢?其實,春季正是陽氣升發的重要時節,而我們身體里的陽氣也會開始升發,并且所生發的陽氣就是肝陽,肝臟會隨著春季的深入而更加有活力,如此就很容易將蓄積的內熱給帶出來,進而導致肝火旺盛,而面對這樣的情況,錢乙的這個經典藥方,就不失為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