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采茶作歌》
清 · 愛新覺羅·弘歷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續續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騎火茶之名,從何而來?
而在清明前后幾天采摘下來的茶青制成的茶,因為跨過了寒食與清明,所以被稱作“騎火茶”。
故在清明節前的這三天時間段,屬于前后皆可生火唯獨這幾日禁火的日子,此為“騎火”。
乾隆與騎火茶的奇妙緣分
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對龍井茶更是情有獨鐘,“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被廣為流傳。他曾四上龍井,巡茶事觀茶作歌,在他的詩詞生涯中,僅龍井贊詩就有80余首之多。
《乾隆南巡圖·第八卷·駐蹕杭州》節選
關于乾隆皇帝與西湖龍井,還有一則軼事廣為流傳。
相傳乾隆在杭州游玩時,曾跟著采茶女學習采茶,此時京中急報皇太后生病,乾隆便隨手將采的茶葉放在袖袋里趕回京城。
孰料太后只是吃多了山珍海味,肝火上升;見到乾隆時病已去了幾分,交談間聞到乾隆身上的清香,得知是袖袋中的龍井茶。泡飲后,太后感覺身體舒暢,連喝幾日,肝火平息,腸胃也舒適了。乾隆大喜,封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樹,要求年年貢奉。
公元1762年三月,乾隆第三次南下杭州,在胡公廟前親手采摘了十八棵茶葉,并現場觀看茶葉的炒制過程,龍心大悅乘興賦詩,《觀采茶作歌》中直接道出了乾隆皇帝的口感喜好:“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茶芽內含氨基酸、茶多酚、生物堿、芳香物質等成分,這些成分的多少也影響著茶葉的口感。氨基酸使得茶葉呈現出鮮爽、甘醇之感,茶多酚則以苦、澀為主要特征,也即氨酚比(氨基酸與茶多酚的比重)越高,茶葉的鮮爽度就越高。
杭州清明前溫度普遍較低,茶芽中氨基酸含量相對較高,但整體內含物質尚未達到峰值;而清明后氣溫攀升速度快,茶葉生長迅速,采制稍不及時就會加重苦澀感。
明前茶嫩綠鮮爽,雨前茶醇厚耐泡,而將明前的“鮮”與雨前的“醇”結合起來,就只有“騎火茶”了。恰到好處的氨酚比中和了茶葉的鮮爽與苦澀,使之”至味無味“,這也是騎火茶備受喜歡的原因之一。
春茶已至,莫負佳期
正所謂“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貢牌以騎火茶的極致鮮爽,感受這份時光與技藝的沉淀。
清明與茶,是自然的饋贈,亦是文化的傳承。
這個清明,不妨泡上一杯騎火茶,細細品味它的韻味,感受歷史與文化的交融。
(來源:貢牌西湖龍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