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〡一舨先生·文化研討會
一舨先生 · 文化研討會
2025年4月3日 上午 10:05
· 關鍵詞 ·
老師 作品 文化 藝術 精神 線條 畫家 筆墨 畫面 書法
東莞 文人 傳統 水墨 境界 繪畫語言 山水人物
現場〡一舨先生·文化研討會
· 文字記錄 ·
鄧浩凡先生:
一舨老師的作品,和傳統的又有一些區別。傳統文化既要繼承它,又需要用自己的一些語言,和現代的一些觀點去改變它,我們對這個問題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我們先請住在黃江的一位深圳大學的大咖,潘教授發言,謝謝。
潘喜良教授:
謝謝,我和一舨老師,這次是第二次見面,一年前就在黃江聚了一次。最近隋老師在網絡上有很多的畫不斷地在推出來。這次來隋老師主動和我聯系,我非常高興。特別是今天看到了隋老師的展覽,在我心里一震。因為目前全國畫新文人畫的人并不多,但是能夠畫到隋老師目前的這種高度不同,也就那么幾個人。
今天看完隋老師的畫,我想用八個字說一下。這是我的心得。第一叫形神兼備,第二是畫味十足。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一開始學畫的時候都是以型入手,無論畫素描還是畫色彩亦或是畫人物。都是以型入手,但是又很難有人能夠從型當中走到精神層面來。剛才我講型神兼備,隋老師現在神大于型了,他現在忽略了造型,已經放到了精神層面了,大家從畫里就能感覺到。無論是羅漢題材,還有仕女題材,充分地體現了他的精神感覺。
我覺得畫畫畫到這種境界的人并不多,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六七十年代,在北京,像盧沉、周思聰這些名家。我們現在回頭看他們的畫,我認為還是型多,精神層面的東西并不多,包括李可染,包括葉淺予畫舞蹈人物,也是已型見長。
所以隋老師現在能夠把型過渡到現在整個精神層面,我覺得這不是一般畫家能達到的一種功力。剛才東莞美協副主席講了一句話,讓我深受感動。你總結得很好,說隋老師的畫是傳統的功力,現代的表現。你看這兩句話表達非常充分,你是高手呦。
《賞花圖》68 X 23 cm 2023
姜棟梁先生:
沒有沒有。隋老師和您是前輩,我們是在學習的。
潘喜良先生:
今年隋老師五十七歲在這里做展覽,正是好年華,因為在這個年齡,隋老師已經不是初步成熟,是徹底成熟,他現在走的是自己的一條途徑,不受任何人干擾。我覺得這個能坐得住。昨天到我家去,是誰說隋老師是宅男。我說對,畫畫如果不做宅男,你畫不好畫。如果你每天都到外邊去應酬,參加各種活動,你們哪有時間畫畫?所以畫家作為宅男是一種偉大的行為。所以像我們這些畫畫的都應該做個宅男,坐在家里天天畫畫。我現在已經也深深感受到這個東西了。出去體驗生活,那是豐富自己的精神內涵,看新鮮的世界,回過頭把這些新鮮的感受用筆表現出來。我去年去新疆四次,新疆很艱苦的地方,隋老師都有同感。他也愿意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所以說今天看了隋老師的展覽,跟他有一個精神層面的交流感覺。第二看到了隋老師的作品,作品一定要看原作,原作才能體現畫家的精神面貌,跟在網上看或者看畫冊味道不一樣。包括他用的紙我也很認真的看了一下,如果沒有那個紙味道也很難出來,人與物一體才能成畫。
畫畫并不簡單,實際上我們現在越來越覺得畫畫越來越難,因為想的越來越多。一開始我們徒手畫畫的時候,畫出一個造型,就高興得不行了,感覺自己會畫畫了,實際上不是的。到最后的境界的時候,就像隋老師這樣,他已經進入精神層面,筆在紙上游動的時候,他是精神在游動,已經不是造型,不是色彩,不是構圖這些東西了。總之今天看了隋老師的畫,感受頗深,收獲很大,謝謝各位。
《蘇東坡·水調歌頭》 68 x 34 cm 2023
鄧浩凡先生:
感謝潘教授的精彩發言。那我們接下來請一舨老師的好友、老友吳非老師發言,因為他們之間了解多年,深交多年,更加有發言權。謝謝。
吳非先生:
謝謝,非常高興今天能在隋牟老師的展覽上跟大家見面,有很多朋友也是第一次見。借這個機會在這里跟大家聚一聚,聊一聊藝術,我覺得是一件很舒服的事。而且隋牟老師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藝術家,今天我看到他這個展覽,我就有一個體會,我就特別想在聊隋牟老師之前先聊一聊董其昌,明末的董其昌。
早上來了我看了以后,我突然發現在筆墨的認識上和邏輯上,董其昌和一舨有一種超越時空的一種暗合的東西,我們都知道董其昌認為以水墨為中心的是屬于南宗,以青綠為中心的畫家,基本上就屬于院體,正統。他這個話里邊我認為有點鄙視鏈,但從今天來看,從我個人的角度我是挺欣賞的。因為董其昌其實它有一個很烈的地方,從水墨上,他特別想用書法入畫。他把宋元以前的很多經典的作品,對山、石、樹的表達,其實他有個簡化,他升華為一些抽象的元素,更注重個人的表達和自己的這種感受。在形式上,我覺得是一種超越時空的一種抽象。他其實建構了自己的一套審美的系統,其實對今天影響也很多。我相信隋牟老師在筆墨上的判斷和理解,和董其昌是一樣的。
回頭說隋牟老師的畫,我今天就是隋牟老師的畫,我就想到了董其昌,我倒無意去把隋牟老師的畫,和董其昌對文人畫的評論往一塊套,我也是畫畫的,有時候也在思考,上午來的路上我跟棟梁我們就在聊,其實畫畫最終落實的還是靈魂上的東西,是個人審美系統建構的東西,只要你關注自我,就能跟傳統和古人對話,而不是一種單純的膜拜。
《西來意》 30 x 23 cm 2024
我今天仔細看了隋牟老師的作品,他其實是在自己建構的一個系統里面跟自己較勁,他是跟自己較勁,這個我覺得真的是挺牛逼的。我覺得現在作為一位藝術家,如果總是在左顧右怕,把自己給忘掉的話,這個路子可能會走不遠,甚至會很不舒服,你就會覺得很憋,就像很多人常說的一句話,沒靈感,其實這個靈感你只要是跟自己的靈魂去對話,跟古人跟先賢去對話,這個我覺得是最放松的一種狀態。對應西方的現代歷史其實也是這樣,他們永遠是關注自己的,他不是服務某一個方面,藝術的審美的建構永遠是在自己的這個范疇里面,一定是這個邏輯。
一舨老師的畫,他其實跟董其昌的很多方式邏輯其實是相通的,你看他的人物刻畫,完全是以書寫的方式。他不是敘事。我覺得這個是現代藝術最可貴的一個地方。其實我們現在很多的藝術家還是在敘事的范疇里面,這個其實就會離藝術遠一些。你真正進入到筆墨審美的建構里面時,才能真正到一個自由的狀態里面。
我今天跟棟梁在那聊,我說隋老師這種方式畫畫他想畫壞很難,而且他每一塊想重復也很難。他是用靈魂在建構,其實藝術歸結到最后還是一種生命的體驗,我認為優秀的藝術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品質,就是有生命的體驗,所以他會一直是一個上升的通道,對吧?他的畫有禪宗的氣息在里面。單刀直入,而且不計得失,這個是我對隋牟老師的畫一個最深的體會。謝謝大家。
《枯寂》 68 x 34 cm 2022
鄧浩凡先生:
謝謝吳非老師的發言。因為我們現在社會的變化很快,我們既要有傳統的那些東西,然后又要有自己的變革。吳非老師對隋牟老師的這種認知,就是他已經建立了自己的一套體系,有自己的筆墨語言,特質很明顯。我們都知道成熟的畫家都是有自己獨特的面貌特征,不管是筆墨還是構圖形式。
今天我們在這里搞這個活動的話,其實也是對黃江的一個提升,因為我們很大部分人的認知還停留在像的、好看的、漂亮的基礎之上,審美層次還是比較低。隋牟老師的這種審美已經是脫離了普通大眾的認知,已經高高在上的了,所以這次展覽一定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心靈上的震撼,和認知上的突破。那接下來請我們東莞美協副主席姜棟梁老師發言,他是做了功課的,很認真,我看他從前幾天開始一直在備課,有請。
《葉葉枝枝垂雨露,須彌藏在針鋒裹》
68 x 17 cm 2022
姜棟梁先生:
因為我過來是學習的,很榮幸能參加隋老師的研討會,我剛才就是做了功課,我寫一下,因為都是高手,在這我怕緊張說不出來,哈哈。我覺得隋老師的畫作,意境高遠,它的畫面,營造的是一種獨特的感覺,包括他在留白和墨色的碰撞,展現的是一種精神的一種虛空。隋老師的藝術表達我覺得比較真,他是發自內心的,他真正的達到了一種心手合一。尤其是他的線條勾列得非常精妙。我今天仔細地看了一下隋老師的線條,他的線條不虛,里面找不到一根直線,而且線條的質量,那種變化,我覺得可能隋老師在畫的過程中,他已經達到了這種功力,他可能出來的就是那種高質量的線條。
我覺得與道家的少即是多,佛家的心無掛礙這種理念高度契合,他這個畫面留白看似虛空,卻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正如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辯證思想。隋老師的作品有他的獨特的語言,在當代文人畫領域,像剛才潘教授講的,確實是不多,在這個領域是別開生面。隋老師的作品將道家的自然觀、佛家的覺悟觀呈現在畫面上,上升了一個精神高度。
我剛才就在想隋老師的畫,不懂的人可能不知道怎么入手,不怎么看,但是懂的人一下子就吸引了你的眼球,我想這種畫面的精神高度,也能觸動觀者的心靈,極具藝術價值與時代意義。他這種線條的運用筆筆生發,我覺得達到了得意忘形了這一種意境。就說到這,謝謝大家。
《花下美人圖》134 x 17 cm 2023
鄧浩凡先生:
感謝姜主席,現在我們再歡迎從湖南遠道過來的忻尚芳老師發言。
忻尚芳先生:
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能夠參加隋牟老師在東莞的展覽,實際上我們從文學創作的思路來講,它是兩條腿,一條腿就是創作,另外一條腿就是文藝批評。盡管我們現在這種正確的文藝批評是少之又少,那么今天我們有幸參加這樣的一個理論領導會,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棒的行為。
我們看隋牟老師的作品給我們的感覺就是眼睛一亮,心頭一驚。我們現在所謂的當代藝術是缺乏當代精神的,也是缺乏筆墨的,有的就是一些花拳繡腿,就是反復地copy,我覺得隋牟老師的東西他第一個,他不重復自己,也不重復別人,他有自己的面孔。他是見血見骨、見精神。所以我們隋牟老師他是惜墨如金,從他的畫面,從他的用筆,我們看到多余的東西一點都沒有,這是很難能可貴的。我們一直再講惜墨如金,我們只是停留在口頭上面,那么隋牟老師的東西是透過文人的氣象來表達一種內核,這也是很難做到的。
《聞經圖》136 x 34 cm 2021
我們講人如其人,畫如其人,剛才各位老師都講過,那么隋牟老師的第一個是坦誠,沒有花拳繡腿,沒有做作,就是從他的畫面上面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精神指向,這也是很難得的。我們經常會討論當代,什么是當代?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沒明白這個什么是當代。我們經常也說我們要溫故知新,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溫故才能創新。所以我們隋牟老師他是有強大的人文背書,有強大的知識體系,他是有的閱讀的背書量,和廣博的知識。所以我們講做藝術做到最后就是做人,就是做文化,所以所有的藝術做到最后是要靠文化來支撐的。
我們從隋牟老師的作品中間我們學到了很多,我經常說我是隋牟老師的編外學生。我們通過隋牟老師不一樣的作品,我想也會引領我們東莞文化的積淀。我們通過隋牟老師的作品也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不足,關照我們自己,自渡和渡人都是我們在座的各位的必修課。再次祝愿我們隋牟老師的展覽圓滿成功,也祝愿隋牟老師身體健康,藝術長青。謝謝各位。
鄧浩凡先生:
好,感謝各位專家的深度發言,他通過他的作品影響我們大批的觀眾,然后通過他自身的這種藝術上的成就來回報和反饋我們黃江的文化建設,對我們黃江文化全面的建設是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的。好了,時間關系我們研討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展覽將持續至5月15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