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結合2022-2025年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
2025年4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拋出一句石破天驚的話:“如果我降稅,中國會在15分鐘內批準TikTok交易。”
這匪夷所思的言論,不僅讓人想到過去數年間中美之間的一波三折:風風火火的關稅戰、撲朔迷離的TikTok禁令,以及由此引發的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美國國內輿論炸開了鍋,有人稱特朗普此舉意在轉移國內矛盾,也有人說他在上演“極限施壓”的戲碼。
中國外交部緊隨其后回應:“TikTok問題必須依照中國法律處理。”這看似短短的一句話,卻讓美國想要用關稅換取科技妥協的算盤落了空。
中美博弈從貿易領域蔓延至數字主權之爭,整條產業鏈和全球規則都被擺上了談判桌。
從始至終,特朗普都打心底認為我們會妥協。
而現如今情況似乎也已超出特朗普的預期,北京時間4月9日凌晨,美國媒體福克斯新聞網,援引美國白宮發言人的話表示,“美國已將中國進口產品關稅上調至104%。”
我國強硬回應:“奉陪到底”。
2025年4月6日,特朗普在他的專機上拋出驚人之語,直指中國在TikTok交易上“突然改變主意”,但如果美國肯降低關稅,那么這筆交易能在15分鐘內搞定。
看上去,他似乎胸有成竹,甚至搬出“只要我一點頭,中國立馬買賬”的傲慢姿態。
事情真的有這么簡單嗎?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記錄,雙方在2025年3月26日通過視頻通話,主要就“原則性問題交換了意見”,要達成實質性協議并未提上日程。
更早的2025年3月6日,特朗普還曾說過自己“可能考慮延長TikTok寬限期”,卻從沒公開把“降稅”作為附加條件。
對比之下,特朗普最新的“15分鐘說法”就顯得極其突然,好像只是他的一種策略性喊話。
字節跳動也發聲:并未與美政府達成任何交易,更沒有什么“一旦降稅就握手言和”的意向。
顯而易見,說法與特朗普有出入。
根據美國國內一些智庫和媒體的解析,特朗普熱衷把TikTok和關稅放在同一張談判牌桌上,實則是想轉移或掩蓋美國經濟在貿易戰中的損失。
必須承認,自2025年2月起美國對華加征新一輪10%關稅后,美方在制造業和消費領域都感受到切膚之痛。
企業成本水漲船高,通脹壓力顯現。
接受采訪的一些美國商家就抱怨:“物料貴了,利潤縮得只剩層皮,如果關稅能降一點,我們才能緩過來。”
因此,他打著“如果我松口,中國就立馬讓步”的牌,好像能向國內說:看,都是我打贏了貿易戰。
可事實上,就算美國調低關稅,也很難在15分鐘內讓中方交出TikTok的核心算法和數據信息,因為而今在數字時代,數據安全已上升到主權層面。
2025年4月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第一時間回應,強調TikTok問題須依據中國法律妥善處理。
緊接著指出,任何關于收購、剝離或者強制出售的舉措,都必須確保數據安全,這是2024年12月中方監管機構就公開亮明的態度。
中國有《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明確規定核心技術和數據不容隨便出境。
哪怕美國拋出“降稅”這塊誘人的餅,也無法動搖中方“數據主權不做交易品”的底線。
這番表態背后是一種嚴肅且長遠的思考:如果底線被撬動,下一個就可能是更多的中國科技企業被放到談判桌上。
多家官方媒體和智庫用“現代強盜邏輯”來形容美方的做法。
面對美國打算把“關稅”這一經濟武器,與TikTok的核心算法強行掛鉤,中方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新型殖民思維:用一時關稅減免去換取中國對企業命脈技術的讓渡?
在全球數字經濟秩序越發重要的今天,這種想法顯然是對中國科技地位的嚴重低估。
2025年3月美方對華再度加征10%關稅,導致美國進口商總成本激增了320億美元,并推高了普通民眾家庭平均消費支出。
美國商會一份報告指出,一旦貿易戰繼續升級,未來五年美國GDP損失恐達1.6萬億美元。
這樣算下來,美國真要一路加稅下去,只會進一步削弱自身經濟活力。
甚至有美國經濟學者無奈調侃:“美國的關稅就像一把雙刃劍,擊中對手卻也割傷自己,這真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老路。”
也難怪白宮這時候想拿TikTok來做文章,企圖“順水推舟”地體面降低關稅,減輕國內通脹與民怨。
從2025年1月開始,美國最高法院維持了“不賣就禁”的法案,讓TikTok在美國市場的處境一度即將懸崖勒馬。
可字節跳動并沒有認輸,而是借助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提起訴訟,尖銳指出:強行剝離TikTok或轉讓算法,會侵犯1.7億美國用戶的言論和信息自由。
另一方面,潛在買家名單里曾浮現甲骨文、沃爾瑪的身影,但這些公司近來在技術層面和法律合規層面都持觀望態度。
畢竟TikTok核心算法能否順利“移植”,其中牽扯到中國出口管制與數據安全審查,根本不是想買就能買、想拆就能拆。
“15分鐘內達成交易”更像是一句夸張口號,難有真正操作可能。
不少美國主流媒體曾豪言宣稱,特朗普不過是通過“關稅智慧”向中國施壓。
但根據一項民意調查,超九成的美國媒體對其政策持負面態度。
福克斯新聞算是少數對特朗普關稅政策持贊同立場的媒體,強調他“銳意打擊中國的大棒策略”,但更多的像《紐約時報》等,卻一再拆穿特朗普的“事實依據不足”。
這種輿論分裂背后,映射出美國政治和社會的內部撕裂:同一種信息,不同陣營的解讀卻截然相反。
印度《經濟時報》發布社論稱,權力懸殊的國家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強行封禁外企本就在他們國內屢見不鮮,而TikTok問題讓全球看到了美國“數字殖民主義”的影子。
東盟的一些智庫更是直呼:美國如今能這樣要求中國企業,誰能保證將來不會對更多國家的科技公司下手?如果此例一開,國際數字貿易規則可說岌岌可危。
世貿組織也對美國關稅政策發出強烈警示:從過去兩年多的數據看,美國挑起的關稅大戰已導致全球GDP增速下降0.8%,對發展中國家造成失衡沖擊。
若繼續此路,南北差距將進一步拉大,全球經濟復蘇更顯艱難。
回到特朗普“15分鐘就能搞定”這則轟動性宣言,實際上它折射了美國國內政治的焦慮:如何在維持“對華強硬”姿態的同時,又悄悄給自己留一條溫和退路。
對中方而言,這種“突然變卦”或“關稅換交易”的敲門方式,不可能輕易被接受。
中國外交部反復強調的“開放、公平、非歧視”六個字,就像是一面鏡子——只要美方繼續以單邊主義方式行事,鏡子里的形象就只會是扭曲的。
從經濟規律看,關稅戰并不會持久給任何一方帶來實質好處。
對TikTok這種在北美有1.7億用戶、在全球擁有逾10億下載量的產品來說,它背后承載的用戶數據與算法價值深不可測。
美國想以“降稅”換取中國對該核心科技妥協,這個如意算盤在中國現有的法律與政策框架下注定行不通。
美國商會坦言,美國政府如果繼續死扛關稅,阻礙的不僅是對華進口,也會抬高企業成本,傷及本土就業。
彼時的鐵銹地帶與制造業州,很可能會丟掉對特朗普的政治支持。
所以他拋出“我一降稅,你就成交”的說法,似乎指望能先穩住自家選票,再把責任甩給中國。
TikTok在美國遭遇的“敲門磚式打壓”,讓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公司意識到:數字時代,把技術、數據鏈條捏在自己手里,是何其重要。
這不僅關乎商業利益,更是一國科技命脈一部分。
如果中方因暫時的關稅讓步就把核心算法拱手脫手,那將開一個危險的先例。
我們看到,從世貿組織到各國國內法,從數字安全到跨境數據流動,都在發生深刻變局。
曾經的全球化邏輯是“商品流通更方便”,而現在的全球化邏輯是“數據與技術的主權維護”。
特朗普的言論,也許就是這場規則重構下的浮光掠影。
當輿論被“15分鐘交易”的言辭裹挾,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場無可回避的中美規則之爭。
中方之所以堅定回應,不僅在于保護本土企業的合法權益,更是捍衛數字時代的主權邊界。
以往,美國動輒揮舞經濟大棒,還能收割一些短期利益;但如今,數字經濟和供應鏈結構的變化,早已使這種老舊的單邊壓力失效。
如果歷史能夠提醒我們什么,那就是只有在平等與規則的軌道上,中美才有走向雙贏的可能。
這不僅是一國宣誓,也是對整個國際社會的期許。
或許,這才是全球化下一程最值得關注的方向。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于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觀眾勿對號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
參考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