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歷史課本中,我們便了解到人類邁進的首個文明時代 —— 石器時代,其顯著標志是各類石器的廣泛使用。
現代人類學普遍認為,學會制造石器是從猿進化到人的關鍵里程碑。
一旦踏入石器文明,意味著這種生物大腦已高度發達,足以構建起簡單的小型部落,通過制造武器與陷阱來捕獵動物,進而踏上成為 “萬物之靈” 的征程。
人類的祖先南方古猿,大約在二百五十萬年前掌握了制造石器的技能,自此開啟了波瀾壯闊的進化之路,衍生出眾多人科亞種,歷經漫長歲月的優勝劣汰,最終只剩下我們這一優勢種群。
誰能想到,當初那個看似不起眼的砸石頭舉動,竟牽出了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宏大史詩?
如果有人告訴你,世界上存在一種猴子也步入了石器文明,你會作何反應?難道電影《猩球崛起》中的科幻情節,真的要在現實中上演?
未來,這種猴子是否會取代人類,成為新的 “萬物之靈”?
2018 年中旬,一則 “巴拿馬白面卷尾猴進入石器時代” 的新聞在網絡上迅速傳播。一些標題黨還配上諸如 “引科學家擔憂” 這般聳人聽聞的副標題,仿佛人類明天就要與猴子兵戎相見。那么,這些猴子當真如傳聞中那般厲害嗎?
讓我們把時間回溯到 2004 年,科學家在巴拿馬的小島上開展考察時,驚奇地發現當地的白面卷尾猴正在用石頭砸開堅果。
這一現象令科學家們倍感意外。黑猩猩等猿科生物使用工具的情況早已屢見不鮮,畢竟黑猩猩腦容量約為 420 毫升,已十分接近我們的祖先南方古猿,想不聰明都難。
而猴科動物的腦容量普遍在 300 毫升左右,雖說腦容量并非決定智商的唯一關鍵因素,但通常而言,猴子被認為沒有黑猩猩聰慧。然而,世界各地的卷尾猴在使用石頭方面的本領,卻遠超黑猩猩。
生活在南美洲的白面卷尾猴對一種棕櫚科植物的種子情有獨鐘,可它們尖細的牙齒難以咬開種子堅硬的外殼。為了品嘗到這心愛的美食,它們摸索出了一套巧妙的堅果破殼流程。
首先,用牙齒啃掉種子外面纖維質的外皮,接著將種子放在陽光下暴曬,待外殼干燥變脆后,卷尾猴會把種子放置在石頭或樹干的凹槽里,再用石頭砸開,從而品嘗到美味的果仁。
這一系列復雜的操作并非猴子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是后天習得的本領。
一只小卷尾猴通常需要花費七八年時間模仿成年猴子,才能成為砸種子的高手??茖W家經過一年的跟蹤觀察發現,這些卷尾猴會投入大量時間挑選石頭,它們還會仔細地對石頭進行分類收藏,通過簡單的叫聲交流,甚至能夠短暫地雙足行走,其智慧程度明顯高于其他猴子。
更有意思的是,科學家曾在巴西挖掘出一處具有 3000 年歷史的遺跡,其中發現了許多被精心收藏的石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石頭并非古人遺留,而是古代卷尾猴遺忘在此的。
這表明,卷尾猴學會使用石頭至少已有 3000 年歷史。
這些研究成果一經報道,立刻吸引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眾多媒體紛紛配上夸張的標題,宣稱猴子進入了石器時代,人類地位受到嚴重威脅。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僅僅因為一群猴子學會用石頭砸堅果,就斷言它們進入了石器時代,是否太過草率?這些大肆宣揚的營銷號,是否小覷了 250 萬年前的直立人祖先?
在自然界中,學會使用簡單工具的動物數不勝數。以黑猩猩為例,它們不僅會用石頭敲砸,還會用木棍伸進螞蟻洞釣螞蟻吃。
此外,烏鴉也會使用木棍,并且在長期觀察人類投喂觀賞魚后,部分烏鴉甚至學會將面包屑扔進水里釣魚。更為著名的例子是海獺,它們酷愛吃海膽,為了敲碎海膽堅硬的外殼,海獺會仰面朝天漂浮在海面上,把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放在胸口,然后拿起海膽用力砸向石頭。
就連豬齒魚也學會了用堅硬的珊瑚碎片夾碎蛤蜊。無論是鳥類、魚類還是靈長類動物,會使用簡單工具的動物隨處可見。
倘若將上述這些會用工具的動物都視為進入文明時代,那自然界中恐怕有太多動物都能被稱作進入了石器時代,甚至可以叫 “珊瑚時代” 了。但實際上,我們所定義的石器時代門檻遠沒有這么低。
石器時代是人類考古學上的特定稱謂。在石器時代之后,人類成功解鎖金屬冶煉技術,進而步入農耕文明。即便是最為初級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祖先的技術水平也遠超這些歷經數百萬年演化的猴子。
在舊石器時代,古人可不只是簡單地用石頭砸堅果,而是發明了打制石器。他們選用燧石等硅質巖石作為原料,通過石頭相互敲打,使巖石崩裂形成貝殼狀的尖銳剝落口,從而制成具有尖銳切割面的石器。
這絕非易事,即便讓現代人面對一堆燧石,若無人指導,也很難打制出合格的石器。并且,此時的石器種類已頗為豐富,主要可分為尖狀器、削刮器、砍砸器、雕刻器、球狀器五種。
尖狀器呈兩刃或三棱形的尖狀,可用于打孔,或當作箭頭;刮削器類似刀片,能進行精細切割;砍砸器即石斧一類工具的統稱,可用于砍樹、砸碎動物骨骼等;雕刻器是專門用于雕刻木頭的小型石器;至于球狀器,其用途至今尚未完全明確,初步推測可能是用于投射的石彈武器。
從這些描述中不難看出,當時的古人已經能夠對木頭進行精加工。他們可以用長矛等武器狩獵大型動物,還能用木頭制作各類生活用品,比如竹籃等物件,很可能從舊石器時代便已開始制作。只是由于木頭年代久遠難以保存,留存至今的大多是石器,故而被稱為石器時代。
更何況,那時的古人已經學會了用火,享受著烤肉的美味,生活愜意自在。
到了中石器時代,古人開始使用打磨石器,不僅種類更加多樣復雜,還學會加工玉石骨器,藝術細胞也開始萌芽。在長期與火接觸的過程中,人們逐漸掌握了陶器的制作方法。
實際上,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進程中,學會用火才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在習慣使用廚房爐灶的現代人眼中,生火做飯似乎輕而易舉。但你可知道,人類是所有靈長類動物中在進食上花費時間最少的?;蛟S有人會反駁,自己一天到晚零食不斷,怎么會用時最短?
然而,摸摸自己日漸圓潤的肚子便會明白,這只是嘴饞,不僅能吃飽,還有多余能量堆積脂肪。而其他動物則是真的為了生存而奔波覓食。
對于未學會用火的動物而言,消化食物,尤其是肉類中的蛋白質,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且能量吸收率低。即便每次進食都吃到飽,也難以滿足身體的能量消耗。
因此,它們常常在胃里的食物排空后,便立刻開始尋找下一頓,一生都在為食物忙碌。而且,由于缺乏高效的工具,捕食效率低下,一旦生活區域的自然資源減少,便會立即面臨滅絕的危險。在這種生存壓力下,生物根本無暇去創造更多勞動價值,更不會無聊地去探索木棍的多種用法,腦力自然得不到充分開發。
只有人類掌握了用火技術,吃上了精致的熟食,一頓飽餐能維持半天的能量需求,才有充足時間開發大腦?!度祟惡喪贰返淖髡哂韧郀栒J為,人類語言能力的發展,與古人閑暇時聚在一起閑聊八卦密切相關。
倘若沒有時間交流,人類的社交能力或許會像猴群一樣局限,除了食物和繁衍,對其他事物漠不關心。
更為重要的是,用火減輕了人類消化系統的負擔,使得牙齒和咬合肌逐漸退化,為大腦的發育騰出了更多空間。腸道功能減弱,也讓我們能夠將更多能量供給大腦,從而進化為高等智慧生物。所以,會用石頭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學會用火才是智慧誕生的真正曙光。
由此看來,巴拿馬白面卷尾猴遠未達到石器時代的標準。何時它們能圍著火堆歡歌笑語,用小石刀編制竹籃,那時營銷號再宣揚 “科學家表示很擔憂” 也不遲。
至此,我們已然明晰,巴拿馬卷尾猴的智慧程度與文明水平相去甚遠??茖W家對它們的報道,也僅僅表明其會使用石頭,并非夸大其詞的進入石器時代。其實,若論地球上哪種動物最有可能演化出智慧,倭黑猩猩或許更具潛力。它是地球上除人類之外最為聰明的動物,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人類。
美國科學家曾培養過一只名為 “潘班尼莎” 的倭黑猩猩,其展現出的智慧令人驚嘆。
雖然它不會讀寫,但已理解 3000 多個英語單詞的含義,能夠通過電腦觸屏與研究人員進行簡短交流。不過,這種交流也并非如外界所傳那般神奇,它只是認識單個詞語,卻無法將這些詞語組合成句子。
例如,它會指著 “我” 和 “蘋果” 兩個單詞表達需求,卻不會表述為 “我想吃蘋果”。名詞對它而言相對容易理解,而謂語、狀語等需要抽象思維的詞匯,則超出了它的理解范疇。
此外,研究表明,倭黑猩猩具有類似人類的情感表達,甚至能夠被教會用火做飯。
然而,即便有個別倭黑猩猩掌握了用火技能,由于缺乏復雜的語言來傳承技藝,它們也難以將知識傳遞給后代,更無法建立起復雜的文明。更為關鍵的是,如今地球已被人類大規模開發,留給其他動物的發展空間極為有限。
所以,除非人類因特殊原因消失,否則其他動物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充分開發大腦,我們大可不必為此擔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