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影集團今日發(fā)布訃告,長春電影制片廠演員葉琳瑯同志于2025年4月8日23時56分在長春去世,終年93歲。
葉琳瑯原名葉慶皖,1932年1月21日出生于江蘇蘇州,父母都是中學教師。“七七”事變后,五歲的她便留在上海奶奶家,曾就讀于上海進德小學。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父母到南京工作,就把她帶到南京繼續(xù)上學,就讀于南京明德女子中學(今南京三十六中學)。其間,喜愛文藝的她成了學校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經(jīng)常參加學校舉辦的朗誦會、講演會,還在學校參加演出過《少年游》《沉冤》《夫妻識字》等話劇和秧歌劇。
1950年9月,葉琳瑯考入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shù)研究所(現(xiàn)北京電影學院),成為新中國首批接受系統(tǒng)化表演教育的藝術(shù)生,1953年分配到北京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1954年在故事片《土地》中首次登上大銀幕,1955年調(diào)入長春電影制片廠任演員,1986年12月從長影退休。2011年,榮獲第十三屆中國電影表演學會金鳳凰獎評委會特別榮譽獎。
進入長影后不久,葉琳瑯出演了電影《如此多情》中的女主角傅萍,傅萍是一個情感豐富卻又略顯濫情的女性形象,她周旋在大學生、制片廠員工、科長三個男人之間,原以為自己能在多個角色里游刃有余地切換,最終卻落得一個狼狽收場。談及為什么會選葉琳瑯演傅萍,導演方熒評價,“葉琳瑯的眼神是多變的。有時候多情,有時候無情,有時候懵懂,有時候凌厲。她演舞臺劇只靠一雙眼睛就能讓人記住,演電影肯定行!”影片上映后,正如導演所料,葉琳瑯的精彩演繹,讓傅萍這個復雜角色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此后,她分別在反特題材影片《虎穴追蹤》《鐵道衛(wèi)士》中,生動地塑造了“資麗萍”“王曼莉”兩個女特務(wù)形象。前者表面知書達禮溫文爾雅,實則暗藏心機詭譎多疑,后者剛一出場的質(zhì)樸裝扮,顛覆了以往電影中的女特務(wù)形象,但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間都將女特務(wù)的陰險毒辣詭計多端秉性躍然于銀幕之上。葉琳瑯憑借在話劇舞臺上積攢下來的經(jīng)驗,加上扎實的表演功底,將這兩個角色演繹得層次分明自然得體,成為觀眾心目中的經(jīng)典形象。
葉琳瑯的表演生活化,人物特性鮮明,尤其是以演反面人物和喜劇人物見長。在長影工作的40多年里,她參與拍攝了《笑逐顏開》《金玉姬》《艷陽天》《金光大道》《小字輩》《排球之花》《不該發(fā)生的故事》《城市假面舞會》《最后一個皇妃》《離婚合同》等三十多部影視劇,為《保爾·柯察金》《一仆二主》《偽金幣》等三十余部譯制片中的角色配音,并在《霓虹燈下的哨兵》等多部大型話劇、獨幕劇中扮演主要和重要角色。2008年,葉琳瑯受邀在新版電視劇《紅樓夢》中扮演“劉姥姥”一角,成為她最后的表演藝術(shù)形象。
和銀幕上塑造的形象不同,現(xiàn)實生活中的葉琳瑯,舉止溫柔,性格和藹。多年后回憶起扮演反派角色的往事,她表示,“我長得不漂亮,沒有那么多漂亮女孩的顧慮,所以不論演好人還是壞人,都能放得開。”但導演們卻認為她可塑性很強,戲路很寬,這也成為她片約不斷的原因。盡管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小角色”,但她都傾注全部熱情去創(chuàng)作,力爭“人各有貌”。
葉琳瑯老師,一路走好!
劉姥姥分析
劉姥姥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一位極具特色的人物。她雖然是個鄉(xiāng)村老嫗,卻有著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作用,在小說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人物背景與身份
劉姥姥是一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苦農(nóng)民,居住在鄉(xiāng)下。她與賈府有著一種遠房的親戚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并不緊密,只是因為早年劉姥姥的女婿王狗兒的祖上與賈府王夫人的娘家連了宗,所以劉姥姥才得以與賈府有了一些牽連。她靠著幾畝薄田度日,生活頗為艱辛,家中人口簡單,有女兒、女婿以及外孫板兒等。
性格特點
劉姥姥有著善良淳樸的性格。她初次進賈府時,面對賈府的奢華和眾多的規(guī)矩,顯得小心翼翼,但她的出發(fā)點是為了給家人尋求一些幫助,并非是貪婪地索取。當她得到賈府眾人的施舍和幫助后,心中充滿了感激,后來還帶著自己地里種的新鮮瓜果蔬菜來報答賈府。
同時,劉姥姥還十分幽默風趣。她深知自己在賈府眾人眼中是個“土氣”的鄉(xiāng)下人,所以常常故意以自嘲的方式來逗大家開心。例如在宴會上,她說出“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這樣的話,引得眾人哄堂大笑。她這種幽默并非是刻意的做作,而是一種源于生活的質(zhì)樸和豁達,用自己的方式來應(yīng)對賈府復雜的環(huán)境和眾人的眼光。
此外,劉姥姥還有著堅韌不拔的品質(zhì)。盡管生活貧困,但她沒有被困難打倒,而是積極地想辦法去改善生活。為了家人,她不惜放下自己的面子,前往賈府攀親求助,這種為了生活努力爭取的精神在她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在《紅樓夢》中的作用
從結(jié)構(gòu)上看,劉姥姥是串聯(lián)起《紅樓夢》故事的一條重要線索。她的三次進賈府,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展現(xiàn)了賈府的興衰變化。第一次進賈府,劉姥姥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讓讀者看到了賈府的奢華和威嚴,初步了解到賈府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和龐大的家族體系。她眼中的賈府,無論是府中的建筑、陳設(shè),還是仆人的穿著、行事,都充滿了新奇和敬畏。
第二次進賈府,此時的劉姥姥已經(jīng)與賈府的眾人有了一些熟悉,她在賈府中住了一段時間,更加深入地體驗到了賈府的生活。這次進府,作者通過劉姥姥的所見所聞,展現(xiàn)了賈府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細節(jié),如宴會的奢華、眾人的詩詞雅趣等,同時也通過劉姥姥的幽默逗趣,為小說增添了許多歡樂的氛圍。然而,在這歡樂的背后,也隱隱透露出賈府奢華背后的危機,如賈府眾人的鋪張浪費,對錢財?shù)牟徽湎У取?br/>第三次進賈府時,賈府已經(jīng)家道中落,一片衰敗景象。劉姥姥再次來到賈府,看到的是物是人非,曾經(jīng)的繁華不再。她的到來,與前兩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賈府興衰的巨大落差,也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了世事的無常和人生的悲歡離合。
從主題上看,劉姥姥是作者用來對比和襯托賈府生活的重要人物。她代表著社會底層的貧苦大眾,與賈府的貴族生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通過她的視角,讀者可以看到賈府生活的奢靡無度,如一頓飯的花費可能是劉姥姥一家一年的生活費用。這種對比不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貧富差距,也暗示了賈府這種奢華生活難以長久維持的命運。同時,劉姥姥在賈府衰敗后的所作所為,如她對巧姐的救助,也體現(xiàn)了人性的善良和溫暖,與賈府中一些人在落難時的冷漠形成對比,進一步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經(jīng)典情節(jié)
“劉姥姥進大觀園”是《紅樓夢》中最為經(jīng)典的情節(jié)之一。劉姥姥第二次進賈府時,被賈母邀請到大觀園中游玩。她在園中看到了各種新奇的事物,如瀟湘館的翠竹、怡紅院的精致陳設(shè)等,一路上驚嘆不已。在宴會上,王熙鳳和鴛鴦為了逗賈母開心,故意捉弄劉姥姥,讓她扮演一個滑稽的角色。劉姥姥也十分配合,她的言行舉止讓眾人笑得前仰后合,如她把鴿子蛋當作雞蛋去夾,結(jié)果怎么也夾不起來,還說“一兩銀子一個呢,沒聽見響聲兒就沒了”,這些情節(jié)生動地展現(xiàn)了劉姥姥的質(zhì)樸和幽默,也讓讀者看到了賈府眾人在富貴生活中的無聊和對他人的戲謔。
另一個情節(jié)是劉姥姥救巧姐。賈府衰敗后,巧姐面臨被賣的困境。劉姥姥得知后,不顧自己的年老體弱和生活艱難,毅然伸出援手,將巧姐接到鄉(xiāng)下,讓她免受了苦難。這一情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劉姥姥的善良和義氣,她雖然是個貧苦的鄉(xiāng)下人,但卻有著高尚的品德和知恩圖報的精神,在關(guān)鍵時刻展現(xiàn)出了人性的光輝。
劉姥姥是《紅樓夢》中一個非常豐滿和立體的人物形象。她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參與到了賈府的故事中,見證了賈府的興衰變遷。她的存在不僅豐富了小說的內(nèi)容,也讓讀者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人性的復雜,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經(jīng)典的人物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