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烏克蘭國防部宣布,D-21-12R戰斗機器人正式投入前線使用。這款配備12.7毫米重機槍的四輪機器人能在兩公里外精準打擊目標,操作員通過加密信號在5公里外遙控。首戰數據顯示,投入頓巴斯戰場的30臺機器人24小時內摧毀俄軍12個機槍陣地,擊殺78名步兵,自身零傷亡。
俄軍步兵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D-21-12R機器人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配備熱成像儀可在濃霧中鎖定目標,履帶設計使其通過沼澤地和雷區的速度比士兵快3倍。烏軍士兵透露:"機器人沖鋒時,俄軍機槍手還沒開火就成盒了。"實戰中,機器人常以4-6臺編組突襲,配合無人機蜂群實施立體打擊。某次夜襲行動中,機器人部隊用30分鐘攻占俄軍據點,擊斃147人,而俄軍反攻時因看不清目標浪費了87%的彈藥。
這種改變源于烏軍戰術革新。每臺機器人造價僅12萬美元,而培養一名俄軍步兵需要18年。烏軍工廠現在日均生產18臺機器人,足夠裝備3個突擊營。俄軍統計顯示,2025年前三個月步兵傷亡中,42%由無人機和機器人造成,這個比例在2024年同期僅為19%。更致命的是,機器人攻擊往往伴隨心理震懾——俄軍士兵回憶,聽到機器人履帶聲就會本能尋找掩體,火力效率下降60%。
俄軍士兵自拍的停尸房一角,心里拔涼拔涼的!
俄軍正在調整應對策略。部分部隊開始配備反無人機步槍和電子干擾器,但實戰效果有限。在庫爾斯克方向,俄軍用8臺裝甲車組成防線,卻被3臺機器人突破,損失4輛戰車和13名士兵。軍事專家分析,傳統步兵面對機器人存在三大劣勢:反應速度慢(平均決策時間比機器人慢4秒)、夜間作戰能力弱(熱成像儀使隱蔽性歸零)、協同作戰能力差(機器人編隊可同時攻擊5個方向)。
這種差距正在改寫戰場規則。烏軍第42旅使用機器人部隊推進時,日均推進距離從1.2公里提升到4.8公里。俄軍不得不將步兵連隊拆分成更小的作戰單元,但這也導致指揮系統混亂。某俄軍指揮官在無線電中哀嘆:"我們的人像沒頭的蒼蠅,機器人卻像長了眼睛。"更嚴峻的是后勤壓力——為保護步兵,俄軍不得不抽調更多坦克和裝甲車,但這些重裝備又成為無人機的新目標。
你認為科技會讓未來戰爭更"無人化"嗎?歡迎分享你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