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王曉娜
萬物皆可預制的時代,連蛋糕都有近5個月“凍齡”了。
據澎湃新聞報道,售價近200元的“慕叁山”生日蛋糕“制作”僅需一分鐘,記者實際探訪過程中發現,“慕叁山”一家門店工作人員口中所稱的“提前一天制作好送過來的”蛋糕,其生產日期實際為2024年12月18日。
(圖源:澎湃新聞)
誰能想到,花200塊錢買的生日蛋糕,可能比你家冰箱里的凍肉還“資深”?冷凍庫存冒充現做,生產日期可以追溯到半年前,門店撕標簽、換包裝,上演食品界“易容術”。這波操作讓消費者直呼“離譜”,也暴露了蛋糕行業長期存在的監管漏洞。
像慕叁山這樣撕毀原標簽、隱瞞真實生產日期的行為,背后安全隱患并不少。蛋糕長期冷凍可能導致油脂氧化,造成微生物超標,從工廠到門店的運輸鏈缺乏溫度監控,有些蛋糕可能經歷過反復凍融,極易滋生細菌。改換包裝,消費者根本不知道吃下了什么,隨機解鎖“添加劑盲盒”。由于沒有原始標簽,一旦出現問題,取證維權也會成為一大難題。
(圖源:澎湃新聞)
商家用"當日現做""新鮮送達"打擦邊球,實際上賣的是預制冷凍品,打著“ins風”的旗號,漂亮的造型加上饑餓營銷,讓消費者放松警惕,這種經營模式,就是置食品安全于不顧。
近年來,一些餐館的后廚衛生問題被曝光,蛋糕行業也不能處在監管盲區。相關部門需對蛋糕行業加以治理,采取針對性措施,比如,要求蛋糕包裝必須保留原始標簽,如需運輸,蛋糕盒上應加裝冷鏈記錄貼紙,同時,可要求門店展示后廚實時監控,讓“現做”不再靠嘴說。
(圖源:視覺中國)
食品安全面前,再精致的糖霜也遮不住保質期作假的苦味。蛋糕可以冷凍,良心不能結冰。商家端正態度,用心做產品,保證產品質量,才能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希望下次切開蛋糕時,里面藏的是驚喜,而不是生產日期之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