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尾氣不達標、擋風玻璃開裂的燃油車,在安徽年檢未能通過,卻在河南鄉鎮的機動車檢測站輕松“通關”;一輛發動機故障、剎車燈破損的皮卡車,跨省后搖身變為“合格車”……日前,“新華視點”記者曝光了豫皖省際毗鄰地區機動車檢測亂象,引發關注。
最新消息顯示,河南省周口市已迅速成立由周口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等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第一時間對報道涉及的三家機動車檢測機構的資質手續、檢測標準等展開調查;調查結果明確前,暫停相關業務。對于涉嫌違法違規的,將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嚴肅處理。同時,舉一反三,對全市機動車檢測機構進行排查整治。
不合格車輛竟能異地“包過”
媒體報道指出,據群眾反映,近年來,靠近安徽的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項城市、鹿邑縣等地鄉鎮陸續開設多家機動車檢測站,其主要客戶群體是安徽等地車主,主打“賣點”是不合格車輛也能“包過”。
報道稱,一名車輛存在問題的安徽車主去年在本地年檢時,由于車輛尾氣不達標,被檢測站要求維修。而維修店人員卻告訴他,可以幫忙去河南代檢,確保能通過。“車送回來時,確實過檢了。”
今年,這位車主在安徽的車檢又沒過,他再次去河南“碰碰運氣”。在豫皖交界處的項城市秣陵鎮,項城市鴻祥機動車檢測服務有限公司內,不少待檢車輛有許多來自安徽、江蘇、山東等地,包含大貨車、皮卡車、私家車等車型。在這里等了兩三個小時后,上述安徽車主的車再次成功過檢。
記者暗訪的幾家機動車檢測站均位于鄉鎮,多被麥田包圍,且有“黃牛”出沒。
據有關部門此前通報的材料顯示,去年上半年,周口市檢驗機構受托檢測異地車比例約為47%;而此次記者暗訪的項城市鴻祥機動車檢測服務有限公司、沈丘縣順風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外地車檢驗占比分別約78%和93%。
當“問題車輛”在監管的夾縫中游走,公共安全與環保紅線被突破,這場“異地包過”的黑色交易背后,暴露的不僅是檢測機構的失守,更是跨區域協同治理的深層困境。
監管不能“各掃門前雪”
毗鄰外省的鄉鎮檢測站以“包過”為賣點,吸引大量外地車主,儼然成為“問題車”的“避風港”。究竟是哪些環節失守導致?
一方面,部分監管機構“看不懂專業數據”“查不出貓膩”;另一方面,當前存在的跨省數據壁壘,使得省際間缺乏數據共享與聯合執法機制,讓不法分子鉆了空子。
機動車檢測是守護道路安全與生態環境的關鍵閘門。一輛“帶病車”上路,不僅威脅車主自身安全、污染環境,更可能釀成公共悲劇。嚴厲打擊偽造機動車排放檢驗結果或出具虛假排放檢驗報告違法行為,尤其是不正常的異地車檢,一些地方早有先行探索,并形成經驗。
在廣東,建成移動源大數據中心,通過大數據智能分析,將存在異地年檢車輛占比高、檢測數據異常、適用檢測方法錯誤等問題的檢驗機構作為重點檢驗機構,組織地市生態環境部門開展專項行動;
在安徽合肥,生態環境部門通過大數據平臺篩查異常車檢記錄(如同一車主短期內多次檢測、異地車牌集中檢測等),聯合公安部門開展靶向突擊檢查,形成“突擊檢查+遠程監控”雙軌并行機制;
在遼寧沈陽,實施超標車輛區域協同治理,推進區域檢驗機構規范化管理。發布21期尾氣都市圈協同治理交辦單,會同各市對4838臺次年檢超標和35臺次冒黑煙車輛開展協同治理。發現異地檢測車輛247臺(次),倒查119家檢驗檢測機構。通過都市圈超標車輛區域協同治理,各市機動車檢測平臺三級聯網傳輸數據和質量顯著提高;
如何讓“交界”變“共建”,南京和馬鞍山兩地的做法值得借鑒。
2024年2月,江蘇南京與安徽馬鞍山共同開展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跨區域聯合執法專項行動,形成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監管體系。執法行動利用大數據對兩地互檢機動車輛進行篩選、分析,在南京市、馬鞍山市各選擇4家毗鄰省界,檢測量較大、合格率較高、信訪投訴較多以及首檢不合格異地檢測合格車輛較多的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深入排查比對,實現精準執法。
從各地已有的實踐不難看出,唯有打破行政壁壘、強化技術賦能、壓實各方責任,才能讓“包過”的灰色產業鏈無處遁形。畢竟,安全與環保的底線,從來不是可以跨省“交易”的商品。
來源 | 中國環境APP 作者:張黎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