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些人的名字,超越了電影和歷史,成為了兩個國家人民心中永恒的象征,瓦爾特,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的英雄人物,在中國觀眾的記憶中已深深扎根。
更令人動容的是,這個角色的扮演者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他在銀幕上創造了一個英雄,更在現實生活中,因這份角色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而在2016年他去世時,臨終前的一句“我要加入中國籍”,那么,是什么讓這位外國演員如此鐘情中國?瓦爾特又是如何成為兩國人民心中不可磨滅的記憶?
【銀幕英雄,傳奇一生】
在塞爾維亞的電影史上,有一個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無數觀眾的心靈,他就是巴塔·日沃伊諾維奇。
一提到他,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部經典之作《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在這部影片中,巴塔飾演的瓦爾特,以其堅定的眼神、果敢的行動,成為了抗擊法西斯侵略者的英雄象征。
巴塔的演藝生涯長達55年,這期間他出演了超過300部電影和電視劇,他的作品大多聚焦于前南斯拉夫時代的英雄故事,展現了南斯拉夫人抗擊德國法西斯、爭取自由的悲壯歷程。
每一部作品,每一個角色,巴塔都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熱情,他的表演真實而生動,讓人仿佛置身于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
在拍攝《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時,巴塔更是將瓦爾特這個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他深入角色內心,將瓦爾特的堅韌、勇敢和智慧完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那句“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的臺詞,至今仍被許多人奉為經典,而巴塔也因此成為了中國觀眾心中的男神,他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人們的心中。
然而他經歷過前南斯拉夫的解體,也遭受過一些非議,但無論風雨如何變幻,巴塔都堅守著自己的藝術信念,用一部部優秀的作品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他的藝術成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甚至在今年的貝爾格萊德國際電影節上,他還被授予了“終身成就獎”。
那么,這樣一位銀幕上的英雄,他的私人生活又是怎樣的呢?他是否也像電影中那樣,充滿了傳奇色彩呢?
【幽默段子手,生活中的樂天派】
巴塔·日沃伊諾維奇,這位銀幕上的英雄,在生活中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段子手”,他的幽默和風趣,讓接觸過他的人都贊不絕口,也為他的傳奇人生增添了幾分色彩。
在塞爾維亞,巴塔的幽默是出了名的,無論身處何種境遇,巴塔總能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用幽默去化解生活中的不如意。
有一段關于巴塔和已故前南斯拉夫政治家約瑟普·布羅茲·鐵托的趣事,至今仍在塞爾維亞民間廣為流傳。
據說,鐵托在世時非常喜歡巴塔的電影,對巴塔本人也頗為欣賞,有一次,兩人見面時,巴塔開玩笑地對鐵托說:“總統同志,您的房子可真不錯啊。”
鐵托笑著回應:“不,那不是我個人的,那是國家財產,”巴塔聞言,立刻機智地接話道:“國家財產?那就是說我也可以在夏天帶著我妻子來這里度假啦?”這句話一出,在場的人都被巴塔的幽默逗樂了,鐵托也忍不住笑聲連連。
在拍攝《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時,有一場大規模的戰斗戲,上千名演員參與其中,按計劃,巴塔應該拿著手槍從倉庫里沖出來并加入戰斗。
在慌亂中,他竟把手槍丟在倉庫里,錯拿了一把笤帚就沖了出來,由于他表演得太過自然,所有的演員和工作人員都全情投入,竟然沒有一個人發現他手里拿的是笤帚。
這一幕拍攝結束后,導演對大家的配合表示十分滿意,準備收工,這時,巴塔只好硬著頭皮走出來,笑著說:“等等,我拿錯了‘武器’,”這句話一出,全場人員都哄堂大笑,巴塔的幽默再次贏得了大家的喜愛。
晚年的巴塔雖然飽受病痛的折磨,但他依然保持著那份樂觀和幽默,2006年,他突發心肌梗塞,接受了兩次心臟手術。
手術剛剛結束,蘇醒過來的巴塔就開玩笑地對醫護人員說:“瓦爾特還沒有死,我還要去殺德國鬼子呢。”
那么,巴塔與中國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深厚情緣?他為何會如此深愛中國,甚至想要加入中國國籍呢?這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和感動?
【中國情緣深,心系東方情難斷】
1979年,巴塔首次訪問中國,參加在上海舉辦的一個電影節,那是他第一次踏上這片遙遠的東方土地,卻未曾料到,這一踏,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車子經過南京路時,無數民眾涌上街頭,只為一睹這位銀幕英雄的真容,那場面,如同電影中的熱血場景,讓巴塔深受感動。
工作人員為了他的安全,一再囑咐他不要搖下車窗,更不要下車,但巴塔卻堅定地推開了門,毫不猶豫地走了出去。
從那以后,巴塔便與中國結下了深厚的情緣,他先后訪問過中國十多次,每一次都如同回家一般,他深愛著這片土地,深愛著這里的人民。
他說:“每次去中國,我都很開心,感覺就像是回家,那里有個大家庭在等著我,”這份深情厚誼,不僅僅是對中國觀眾的感謝,更是對中國文化的敬仰和對中國人民的熱愛。
巴塔甚至曾表達過加入中國國籍的愿望,他說:“我有足夠的理由去愛中國,如果不是歲數太大了,我都想加入中國國籍,據我所知,中國法律是規定不允許保持雙重國籍的,但我又不會放棄塞爾維亞國籍,中國人真的是那么可敬,令人驚嘆!”
在中國,巴塔不僅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還與中國的電影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與中國電影人的交流,不僅僅局限于藝術上的探討,更涉及到文化、歷史、哲學等多個領域。
電影是文化的載體,是連接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橋梁,因此,他始終致力于推動中外電影文化的交流與合作,為增進中塞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常說,中國是他的第二故鄉,是中國觀眾給了他無盡的力量和勇氣,在中國,他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人民的熱情,這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藝術信念和人生追求。
那么,巴塔在中國的具體經歷又有哪些呢?他與中國電影人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和合作呢?這些故事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感動和溫情呢?
【影壇佳話傳,中塞情誼續新篇】
在中國拍攝期間,巴塔以其專業的態度和精湛的演技,贏得了中國電影人的高度贊譽,他與中國導演、演員們的合作,充滿了默契與火花。
記得有一次,巴塔參與了一部反映抗日戰爭時期的電影拍攝,在片中,他飾演了一位英勇的抗日戰士,與中國演員們一起,將那段烽火連天的歷史再現于銀幕之上。
拍攝過程中,巴塔不僅迅速融入了角色,還主動與中國演員交流表演心得,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詮釋角色。
除了拍攝工作,巴塔還非常注重與中國電影人的文化交流,在拍攝間隙,他常常會與中國演員們一起品茶、聊天,分享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經歷。
他對中國文化充滿了好奇和敬畏,總是虛心地向中國電影人請教關于中國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的問題。
而中國電影人也非常樂意與巴塔交流,他們被巴塔的幽默和風趣所吸引,更被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尊重所打動。
在拍攝過程中,還發生了許多幕后趣事,有一次,巴塔在拍攝一場戰斗戲時,由于太過投入,竟然不小心摔傷了腿。
巴塔與中國的情緣,不僅僅體現在他的拍攝經歷上,更體現在他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和推廣上,他深知自己在中國觀眾心中的地位,也深知中國觀眾對他的喜愛。
因此,他始終致力于將塞爾維亞的文化介紹給中國觀眾,同時也將中國的文化帶給塞爾維亞人民。
他曾在多次訪談中表示,希望中塞兩國的文化能夠相互交融、相互借鑒,共同推動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歲月不饒人,巴塔晚年飽受病痛折磨,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光里,他依然心系中國,對中國充滿了深深的眷戀。
據他的親友透露,在巴塔臨終前,他拉著家人的手,用微弱的聲音表達了他最后的愿望:“我要加入中國籍,我想永遠和中國人民在一起。”
【結語】
巴塔的一生,是演藝與政治交織的一生,也是與中國情緣深厚的一生,他的離去,讓中塞兩國的電影界和無數觀眾都感到深深的惋惜。
但他留下的經典形象、幽默故事和與中國之間的深厚情誼,卻將永遠銘記在人們心中,他的精神,也將繼續激勵著中塞兩國的電影人,共同推動兩國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如今,雖然巴塔已經離我們而去,但他的影響卻永遠留在了中塞兩國人民的心中,他的電影作品,將繼續在銀幕上閃耀光芒;他的故事,將繼續在人們口中傳唱;他的精神,將繼續激勵著后人前行。
巴塔·日沃伊諾維奇,這位銀幕上的英雄,生活中的樂天派,與中國有著深厚情緣的傳奇人物,將永遠被我們所銘記和懷念。
【參考信源】
央廣網2016-05-25《保衛薩拉熱窩的“瓦爾特”,走了》
中國軍網 2016-05-25《傳奇“瓦爾特”離開了我們,生前曾想加入中國國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