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為中美貿易摩擦,很多企業開始進行產業轉移,逐步退出中國市場后,印度成為這些跨國企業的首選之地,但印度工人的工作態度和水平實在是一言難盡。
以富士康為代表的企業,為了改變現狀,安排印度員工到中國進修,這樣導致深圳富士康園區印度面孔越來越多。對于這種吃飯砸鍋的行為,我們該如何應對?
深圳富士康,印度面孔越來越多
作為一家代工企業,富士康看起來很強大,但也有很多無奈,那就是甲方爸爸要往哪里走,富士康作為好兒子就只能跟著往哪里走。
近幾年來,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再加上中國人工成本逐年攀升,很多跨國企業開始紛紛逃離中國,到周邊國家開設工廠。
蘋果公司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當年將大部分產能設置在中國大陸地區,后來因為上述原因,開始往越南和印度等國家轉移產能。
蘋果走了,富士康只能跟著一起走,不過讓富士康很無奈的是,印度工人的工作態度和水平,確實是一言難盡。
2024年,富士康的印度工廠在組裝蘋果15過程中,相比原先在大陸的工廠,合格率暴跌。
合格率實在太低,蘋果也是很無語,首先想到的辦法就是要求大陸地區工廠,派遣工程師到印度現場教學,指導印度員工順利完成工作。
但這一做法遭到印度抵制,2023年一年,只給百余名中國工程師發放簽證。這點數量,還不足新冠疫情前的零頭。
眼看此路走不通,蘋果和富士康又轉換思維,開始讓印度員工到中國工廠培訓學習,希望能把中國工人的技術學回去。
于是,位于深圳的富士康工廠周邊,印度面孔越來越多,甚至也學著中國的大爺大媽,開始在街邊扎堆跳起了舞。
根據富士康方面的數據,2024年底前,大約有3000名印度員工,前往深圳工廠接受培訓。雖然這些人在印度工廠經過精挑細選,但能力和水平實在不敢恭維。
一位名為帕德米妮的印度女工,雖然有著護理學學位,文憑和學習能力都不算低,但在進工廠之前,卻連鑷子都沒見過。
前往深圳富士康培訓的印度員工,幾乎全都因為語言障礙導致學習進度進展緩慢,接受能力也比較差,中國師傅手把手教二十多遍基礎操作才能勉強上手。
曾經以為前來培訓的越南工人已經夠笨了,但和印度員工一比,越南員工還算是聰明人。最起碼當初手把手教過之后,越南工人三個月就能獨立上手操作。
而同樣的教學方法用到印度員工身上,最終效果卻非常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說是收效甚微。這些印度員工中,有3成連中學數學都沒學明白。
一些老師私下吐槽,教印度徒弟,連卡尺讀數都要從頭開始教,花費的時間是越南學生的三倍有余,結果還特別差。
印度已經成為蘋果組裝任務的重要目的地,富士康印度工廠承擔的組裝任務也越來越重,這就需要更多的熟練工人。
為了加快培訓速度,富士康只能把越來越多的印度工人送到深圳學習,前邊的還沒回去,后邊的已經到來,這就導致深圳富士康周邊的印度面孔越來越多。
8億美元補貼,是陷阱還是餡餅?
印度之所以受到蘋果公司的重視,除了前述原因之外,還因為印度提出了一個野心勃勃的電子產業發展計劃。
印度總理莫迪此前曾提出,希望印度在全球電子供應鏈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到2026年能實現制造3000億美元電子產品的目標。
在莫迪講話的刺激下,印度政府開始對電子產業傾斜資源,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以前印度只能組裝評估的老型號手機,但現在最新款的蘋果手機已經在印度建立了組裝生產線。
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吸引眾多跨國企業涌入印度,希望借著政策東風狠狠賺一波,其中自然少不了蘋果公司和富士康的身影。
對于這些來投的跨國公司,莫迪表示熱烈歡迎,甚至還拿出有史以來最大的誠意,計劃對企業提供8億美元補貼。
這些補貼涵蓋土地、基建、稅收等多個方面,同時還提升了富士康建立的班加羅爾工廠的地位,讓其獲得與“特別經濟區”一樣的優待。
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富士康在享受優惠大禮包的同時,也需要給印度更多回饋,一方面要在3年內,將供應鏈印度化率從15%提升到45%。
這就意味著富士康要在印度大力扶持產業鏈企業發展,而印度的經商環境一言難盡,這些被扶持的企業,很多都是印度政客的家族企業,妥妥的利益輸送。
另一方面,印度政府有權隨時審查富士康的企業服務器,這就意味著富士康對印度而言,將毫無秘密可言。
至于印度新出臺的《外匯管理法》,更是懸在這些跨國企業頭頂的利劍,在印度賺錢可以,但想把利潤轉走可就沒那么簡單了。
到印度建廠除了享受政策優惠外,還有一個好處可以躲開美國對中國加征的關稅。中美貿易摩擦中,美國對來自中國的產品征收額外關稅。
這就導致蘋果手機從中國組裝后,銷往美國會憑空增加幾十美元的成本。如此巨大的損失顯然不是蘋果公司愿意承受的,組裝廠遷到印度就可以完美避開這塊關稅。
因為中美兩國關系緊張,蘋果也在大力推動“去中國化”,把越來越多的組裝訂單轉移到印度,也是庫克對外展示“去中國化”的決心。
多重因素共同驅動下,蘋果選擇了印度,富士康也跟著來到印度建廠。兩家公司原本以為可以靠著印度取代中國,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在組裝蘋果15的過程中,印度工廠的良品率勉強達到78%,而中國工廠的良品率始終穩定在98%以上。如此低的良品率,導致蘋果15被迫推遲上市。
當印度工廠的生產任務遇到困難時,富士康又迎來第二重暴擊,2024年5月,印度泰米爾納德邦以“違反環保法”為由,開出1200萬美元罰單,直接從富士康搶錢。
那些年,被印度坑過的跨國企業
離開中國到印度建廠,看似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既要忍受印度惡劣的經商環境,還要花費更多精力培訓印度工人。
為了提高良品率,富士康印度工廠發現,只靠自己很難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于是派遣員工到深圳富士康取經,希望把深圳富士康的優良作風帶回去。
但這顯然是富士康的一廂情愿,畢竟印度工人的工作態度和水平擺在那里,和中國工人根本沒有可比性。
印度糟糕的經商環境,也一直飽受詬病,被網友戲稱為“外資墳場”,還有“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都別想帶回家”、“印度殺豬盤”等說法。
2023年,印度政府以小米公司違反外匯管理法為借口,凍結小米公司賬戶中總值約48億元人民幣的資金,用來繳納罰款。
這些錢,大約相當于小米在印度辛苦經營三年的利潤。如果真被罰沒,相當于小米在印度白忙活3年,白給印度政府打工。
中國企業受罰,其他國家的企業也一樣無法幸免。2025年3月,路透社報道稱,印度下令對三星電子及其在印度的高管,補繳6.01億美元的稅款和罰款。
印度稅務部門認為,三星電子從韓國和越南進口的一種射頻電路,向海關提供虛假文件進行清關,沒有繳納關稅。
盡管三星提供了多名專家的鑒定結果,認為這種電路是印度政府規定的零關稅產品,但印度方面根本不理會這些鑒定報告。
印度政府的處罰結果一出,就遭到韓國人瘋狂吐槽,這是要讓三星空著手離開印度,“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網上的總結果然精辟。
對印度政府而言,外資企業就如豬仔一樣,想方設法引進國內之后,等著養肥了吃一波肉,小米、三星的遭遇,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正如《狼來了》的故事一樣,當開始撒謊還有人信,但次數多了之后,就算是講真話都沒人信了。
印度政府就是如此,之前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外國企業入駐,養肥之后通過各種理由割肉,最終傷害的還是印度的國家信譽。
等到跨國公司被收割完之后,印度的引資工作必將難上加難。2024年一季度的數據顯示,外國企業對印度的直接投資同比下降24%,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警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