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湖北一位老師含淚發了一篇文章,講述一位40歲老師、學校教務副主任侯老師,從不遲到早退的先進,為趕下午第一節課,出交通事故殞命的事,引發數百老師網友破防,留言230多條。
所有人都想不通:明明上午上完2節課就能請假去辦事,為什么非要等到中午放學才走?“考勤標兵”的稱號像緊箍咒一樣箍著他——副校長在全校大會上表揚他“從不遲到早退”,號召所有人向他學習。可諷刺的是,侯老師用命保住的“全勤”,最后只換來學校2萬元撫恤金,連工亡都算不上。教育局火速調來新老師補缺,一切如常,只是再也沒有領導提“向侯老師看齊”了。
評論區瞬間炸鍋。“學校中你是一塊磚,家庭你是一片天!保重自己!”,“干好本職工作,彈性上下班,莫讓形式主義泯滅了人性……”
學校的考勤制度有多僵化?一位老師吐槽"十幾年前,一個高中老師,為了參加周日晚上的例會,騎摩托車撞死了。工亡都不給認定,有關部門說不是上班時間。”
侯老師的悲劇撕開了學校管理的遮羞布。明明國家提倡“彈性上下班”,可有些學校領導就是死磕打卡機。老師早上6點到校盯早讀,晚上10點查完寢才能走,坐班時間超14小時,比996還狠。有老師吐槽:“學生放學后,領導還要查崗看你在不在辦公室。我們在教室改作業不算‘坐班’,必須回工位對著攝像頭才算數!”
更荒唐的是制度背后的雙重標準。侯老師出事后,評論區有人質問:“校長自己開會遲到半小時沒人管,普通老師遲到5分鐘就扣錢?”另一條高贊評論說穿了真相:“領導要的不是教學質量,是聽話的考勤數據!”
可數據能換來什么?一位退休教師的話扎心了:“年輕時拼命干想評職稱,退休才發現那些獎狀就是廢紙!倒是高血壓、頸椎病跟我一輩子。”
制度越僵化,反抗越隱秘。有老師傳授“生存智慧”:“領導查崗時把外套搭在椅子上,假裝去上廁所。”“教案可以抄去年的,省下時間操場遛彎。”更精明的早就摸透規則:“周一把一周的坐班時間全打上卡,后面幾天愛來不來。”
但這不是老師們的本意。一位班主任留言讓人心酸:“我也想下班后家訪,可學校規定坐班必須待在辦公室。家長晚上9點打電話,領導說我‘非工作時間溝通’不算工作量。”當彈性空間被掐滅,老師只能變成打卡機器。就像評論區那句靈魂拷問:“到底是管學生還是管老師?”
侯老師的悲劇不是孤例,而是整個教育行業困境的縮影,那些會議簽到、手寫教案、班級群截圖、點贊轉發……無一不在訴說學校管理形式主義的隱痛。
學校不該是冰冷的數字牢籠,而應成為照亮人性的火炬。當侯老師用生命為“全勤”買單,我們不得不直視那些隱藏在制度背后的裂痕:對生命的漠視、對創造力的壓制、對人文關懷的缺失。校長們該捫心自問,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守規矩的提線木偶”,還是塑造有溫度的靈魂工程師?
制度的僵化,往往源于校長們對“控制”的執念。那些精密計算的考勤表、編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將教師困在“坐班”的牢籠里。可教育從來不是機械重復的工作,它需要靈感迸發的瞬間,需要師生心靈碰撞的火花。當老師們困在各種形式主義管理措施里,我們失去的不僅是教師的創造力,更是教育本身的靈魂。
改革勢在必行,但比制度更需革新的是教育理念。與其用考勤機丈量教師的忠誠,不如用學生的成長評判教育的價值;與其用考勤監督教師的行蹤,不如用信任激發教師的潛能……當教育回歸“以人為本”,當管理充滿人性溫度,教師才能從“坐班機器”回歸“靈魂導師”,教育才能真正成為照亮未來的明燈。從此刻開始,讓教育回歸本質,讓生命得到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