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60歲以上人口突破3億,誰來照顧我們的父母?”這個問題背后,一場關乎科技與養老的全球競賽早已悄然展開。2025年,由中國牽頭制定的全球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 63310正式發布,標志著中國在這一領域從“追趕者”躍升為“規則制定者”。這不僅是技術實力的證明,更是中國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關鍵布局。
中國為什么能制定國際標準?
國際標準向來是科技話語權的“隱形戰場”。此次IEC 63310標準聚焦互聯家居環境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護理等各個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基于老年用戶所需的輔助支持水平,提出養老機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類,除了可用性、可靠性、無障礙、能耗和噪聲等通用要求以外,還對養老機器人提供的健康狀況和緊急情況監測服務,與家人及醫護人員的通信支持,多樣化的家務、娛樂、家居管理、照護等活動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動性支持,信息和數據管理性能等分別提出了技術要求。
中國的底氣來自三個方面:
- 需求迫切: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21.1%,2050年將達5億。龐大的“銀發市場”倒逼技術革新。
- 技術積累:國產激光雷達成本降至千元級,觸覺傳感器精度突破0.1牛(相當于感知一片羽毛的觸碰),這些曾卡脖子的技術如今成為核心競爭力。
- 政策推動:工信部《“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將養老機器人列為重點,地方政府對研發企業給予最高50%的補貼。
養老機器人離我們有多遠?
國際標準的出臺,意味著養老機器人這個領域終于有了統一的“游戲規則”。那養老機器人離我們有多遠?從技術上看,它可能已經觸手可及,例如深圳優得護養老陪伴機器人,可以陪伴老人聊天、提醒吃藥、監測健康數據,甚至在緊急情況下呼叫救援。
深圳優得護養老陪伴機器人
但從倫理上看,還隔著一條鴻溝。技術可以解決“怎么養”的問題,但無法回答“怎么愛”的問題。養老機器人是否能替代人類的陪伴嗎?我們是否會逐漸習慣用機器來填補情感的空白?這些問題,才是養老機器人真正面臨的挑戰。
養老機器人不是“未來養老神器”,它只是一個工具。而工具的意義,取決于我們如何使用它。如果我們用它來替代人類的陪伴,那么它只會讓老人更加孤獨;但如果我們用它來輔助人類的關懷,它或許能成為一種有益的補充。
養老機器人不是答案,但它可以是起點
養老機器人離我們有多遠?答案是,它已經來了,但它永遠無法替代“養老”的本質。技術的進步是好事,但它不能成為我們逃避現實的借口。養老的核心,從來不是技術,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是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懷,是對生命本身的尊重。
養老機器人不是答案,但它可以是一個起點。它提醒我們,技術可以是工具,但永遠無法成為目的。真正的養老,不是讓老人依賴機器,而是讓社會重新審視“老有所養”的意義。
養老機器人來了,但它帶來的不是答案,而是更多的問題。這些問題,才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