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1月-3月,除新華保險以外的壽險“老六家”,個險渠道新單期交保費均出現下滑。其中,平安人壽和中國人壽同比下滑超過30%。
從“日賺十億”到兩位數下滑,2025年的壽險業,走到冰火兩重天交接處。
剛剛完結的2024年財報季,各家上市險企收獲歷史最佳成績單。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 3476 億元,同比增幅達 77.72%,相當于日賺十億。
一片報喜聲中,2025年的冷峻猙獰,揭開了一角面紗。
金妹妹從業內交流了解到,今年以來,多家保險公司個險渠道新單保費,正面臨兩位數下滑。
從今年1月開始,中國人壽(601628.SH)和中國平安(601318.SH)停止了保持數年的月度保費披露。
保費數據并非監管要求披露的信息,屬于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但業內對兩家公司這一動作的看法,指向“數據下滑,影響公司形象”上。
業內猜測有一定合理之處。
金妹妹從業內交流獲得數據表明,1月-3月,除新華保險(601336.SH)以外的壽險“老六家”,個險渠道新單期交保費均出現下滑。其中,平安人壽和中國人壽同比下滑超過30%。
隨著新單保費下滑,反映保單未來盈利能力的新業務價值在今年開年同樣受到沖擊,國壽下跌水平甚至在兩位數之多。
在其他保持公布數據的上市險企中,保費水平則參差不齊。
新華保險今年1月-2月原保費同比大漲29%;太保壽險(601601.SH)亦同比增長9.1%。
國華人壽(天茂集團,00627.SZ)前兩月保費同比下降29.4%;只公布1月數據的陽光人壽(6963.HK)同比下降4.9%。
從渠道分化上,雖然銀保勢成扛鼎之力,但仍無法填補個險渠道下滑留下的空缺。
陷入負增長的個險渠道、尚不足以挑大梁的銀保渠道,都在考驗著壽險巨無霸們的2025。
01 缺席的Q1數據
按照慣例,每月中旬,各上市險企均會披露上個月的原保費數據。
這一數據是新單保費和續期保費之和。雖顆粒度較粗,但該指標仍是業內外觀察險企經營動態的窗口之一。
尤其是一季度保費。適逢險企每年的“開門紅”營銷季,可以說,一季度保費奠定了一年的銷售基礎。
例如,2020年至今,中國人壽一季度保費收入,占全年保費收入之比均在50%左右。中國平安略低,但也在30%上下。
如能獲知一季度保費數字,則可預測該公司全年保費收入規模。
或正因為該數字的指向性過于明確,兩大壽險業巨頭今年暫停向外界公布當月保費數據。
在剛剛結束的2024年業績發布會上,面對媒體對2025年一季度經營的關心,中國人壽和平安的管理層并未正面回答。
國壽總裁利明光僅表示:“浮動收益型產品和業務占比快速提升,轉型成功”。平安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郭曉濤則模糊應對:“1-2月保費符合預期,未來一季度的業務占比會逐步減少”。
無論兩家巨頭暫停公布數據出于何種原因,無可否認整個壽險業、尤其是個險渠道,正在飽受保費負增長困擾。
保費負增長,也在拖累著新業務價值。
壽險業是一個“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行業。與當期利潤、保費收入相比,新業務價值才是保險公司的“里子”。
金妹妹了解到的數據,在今年一季度,因新華仍在大比例銷售新業務價值率較高的傳統險,再疊加高額新單保費,新業務價值成倍增長。相對照,國壽跌幅顯著,平安人壽也呈現微跌。
放眼到整個行業,從國家金融監管總局1月-2月的行業原保費數據,一葉即可知秋。
2025年前兩月,人身險原保費整體收入12716億元,同比降低6.31%。
原保費收入,是涵蓋新保單保費和續期保費的總和。過去幾年壽險業多輪“炒停售”,使得行業擁有了高額的續期保費。在此基礎上,整體保費收入居然呈現下滑,可想而知今年保險有多么不好賣。
02 個險自救
個險,是決定險企一年業績成敗的關鍵點。
金妹妹從業內交流獲得的數據顯示,1月-3月,除新華保險(601336.SH)以外的壽險“老六家”,個險渠道新單期交保費均出現下滑。其中,平安人壽和中國人壽同比下滑超過30%。
下滑主要原因之一,是產品的結構調整。
目前的保險產品經過兩輪的預定利率下調后,分紅險保底收益在2%,傳統險在2.5%;在今年一季度中港股市回暖的映襯下,對于客戶的吸引力大幅縮水。
產品形態上,比起過去主推的固定收益年金+萬能險組合,包括平安人壽在內,保司現在主打的分紅險是 “保底+浮動”的結構。這對于過往習慣利益演示表“所見即所得”的客戶而言,顯得相當陌生。
而2024年公布的分紅實現率大規模下滑,再給分紅險發展蒙上了一層陰翳。
2023 年,平安人壽124款分紅險產品平均紅利實現率為35.2%,較2022年的87.2%下降超50%,為近十年首次低于 100%。
此外,傭金大幅度下滑,也挫傷了代理人積極性,并進一步打擊個險新單保費增長。
有平安人壽代理人向金妹妹反映,目前個險傭金水平較之前下降幅度很大,甚至有產品傭金,直接腰斬。
在5年間或主動或被動“清虛”80萬保險代理人后,平安人壽的代理人隊伍迎來企穩。
2024年,平安人壽個人壽險銷售代理人數量為36.3萬人,實現連續三個季度正增長,代理人平均收入也首次破萬。
但在客戶普遍購買欲望降低、個險傭金大跌雙重打擊下,即便是行業風向標,平安的個險代理人隊伍,依然展業不易。
為了穩定來之不易的局面,平安人壽于近日對內發布“升級版”基本法,預計在2025年二季度或更遲實施。
基本法是保險機構內部與代理人隊伍分配利益的基本依據,是保險機構個人代理人隊伍的“根本大法”。
該基本法將代理人分為P1-P9等級,等級和績效激勵掛鉤。借此鼓勵人人達到P4——即月傭金水平在3500元。這會令隊伍基礎更加穩固。
在一些績優代理人看來,新的基本法讓利益向一線傾斜。相對前一版基本法,這一版些微放松的考核標準,低階代理人考核壓力更小。
但對于大績優代理人而言,傭金比例下降后,達到P9的難度則有所提高。“但畢竟在平安這么多年了,只能頂著壓力干下去。”這位代理人苦笑。
當然,平安當前所處的情況絕非壽險業的個例,而是普遍現象。
多數險企在1月-2月都經歷著個險渠道新單保費的下滑。但他們比平安更困難之處在于,既沒有個險渠道的積淀,也沒有龐大的銀保渠道補位。
03 銀保上位
從平安人壽看,盡管個險渠道標保下滑排名行業前列,但其銀保渠道首兩月期交保費增長同比翻倍,十分亮眼。
從價值貢獻上,平安人壽2024年的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62.7%,增速遠超代理人渠道的26.5%。
銀保渠道的異軍突起,是“報行合一”和大賣儲蓄險的必然結果。
“報行合一”政策實施后,銀保渠道的費用水平大幅下降,銀行更偏愛與有品牌背書的大險企合作。
這對于過去不愿燒錢搶市場、又坐擁平安銀行(000001.SZ)這一專屬渠道的平安人壽而言,是極大利好。
管理層樂見其成。在2023年,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CEO謝永林便喊出:未來五年,平安新銀保渠道有望成為平安壽險的主要渠道之一。
依靠培養多年的銀保優才隊伍,以及不斷拓展的合作銀行規模,平安人壽在銀保渠道上高歌猛進不足為奇。
另一方面,銀行本身的金融理財屬性,與售賣儲蓄險更為契合。
有曾從事平安電銷渠道工作的人士表示,銀行在做儲蓄型保險上存在巨大的優勢,這一點是個人代理人和保險經紀無可比擬的。
“銀行具有大量的客戶,又對客戶的財富水平較為了解。同樣的電銷坐席,撥打銀行客戶得到的產能,比其他渠道客戶高出許多。”該人士表示。
不過,盡管平安人壽的銀保渠道表現可圈可點,但該渠道的價值貢獻僅占20%不到,尚不足以填補個險保費下滑帶來的巨大缺口。
并且,銀保渠道還與個險渠道存在一定競爭關系。如何平抑“此消彼長”,而是讓增長一致向外,正在考驗2025年平安人壽的管理層。
為了迎戰2025年更為復雜的環境,時隔14年后,平安人壽在4月宣布大舉增資200億。
這一針強心劑下,已成為行業風向標的平安人壽會打出怎樣的組合拳?還需要時間給出答案。(阿爾法工場金融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