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君總是和大家說大國玩裝備,小國只能玩槍。從單兵武器的先進化程度就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軍事水平,簡而言之——單兵武器越強,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反而可能越差勁。
舉例:
這是FN2000步槍
這把槍的配置和設計理念已經是冠絕全球了。如果這種形態的步槍出現在我們的軍迷眼里就成了所謂的“戰略步槍”。
沒錯,之前的一些模塊化步槍拆開之后放在箱子里,就在軍迷圈里面火得很——紛紛傳說我們出“戰略步槍”了。
而實際上,我們哪用得起這么高端的步槍呢?到了20年開始,QBZ-191才逐漸的換裝95式步槍,而看這把槍,嘖嘖,不得不承認遠遠沒有FN2000威武霸氣。
而裝備FN2000的軍隊,例如斯洛文尼亞的士兵則給人以星河戰隊的即視感:
這是咱們普通步兵不能給人帶來的壓迫感。只不過,你看照片的右上角,右上角是一架歐洲直升機公司的AS532“美洲豹”多用途直升機,單這么一張照片,實際上已經占用了斯洛文尼亞軍1/16的直升機份額。畢竟,他們家主戰坦克是M84A4——也就是南斯拉夫當年按照T-72爆改的本地化產品。
M84中的“84”是年份。
他們的主力戰斗機還是瑞士產的PC-9M
注意!不是后面那架,是前景中的螺旋槳式“戰斗機”!即便是螺旋槳式的“戰斗機”斯洛文尼亞也只有9架而已。
那么為什么這些小國癡迷于高科技步槍呢?
他們不是不想要坦克集群、航母打擊群、通信衛星、遠程火力支援、空地一體化作戰,而是根本玩不起體系化戰爭,于是只能把戰術級作戰單位——士兵本人,推向作戰效果的極限。這套邏輯其實早在冷戰末期、特別是南聯盟解體之后的巴爾干小國身上就已經反復上演。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黑山等國都選擇以高素質職業兵+高性能輕武器作為戰力核心——并不是因為他們喜歡“特種兵cosplay”,而是他們需要依靠“1名士兵 ≈ 1個作戰節點”來實現最低限度的國防能力。
好了,背景信息說完了,那么咱們來說今天的主題——這些小國有可能在開辟一個新的軍事裝備賽道。
實際上大國會有大國的責任,無論里子上面子上都會顧及一下倫理和風評。但這種事情在一些小國的道德觀里面就淡化了很多了。淡化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開辟新賽道了,例如——生物技術。
在2018年W君發過一篇文章,討論了一些生物倫理問題就被下架了。
文章可以下架,但是技術的演進路線其實還在進行中。
最近幾年,類器官的研究在一些小國中得到了廣泛發展,所以今天的內容有可能你覺得科幻、也有可能把你嚇一跳——謹慎閱讀。
首先說類器官(Organoid)是什么概念,所謂的類器官是指在生物體外培養形成的立體細胞團,是特定器官的迷你簡化版本,模仿該器官的關鍵功能、結構和生物復雜性。
雖然在培養皿中看是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小肉球,但是現在已經可以通過三維構建技術讓這些小肉球的細胞之間有了交互能力。
簡單的說這就是一個個的微型器官。
那么這些東西有什么用?
2023年在《自然》雜志中刊登了一篇叫做《80000個小鼠腦細胞用于構建一臺活的計算機》成功的將小鼠腦細胞存放在培養皿中,利用電極刺激和收集神經元信號完成了簡單的光電模式識別功能。在2018年開始,這項研究就在多個國家進行。
通常,通過神經元干細胞在培養皿中繁殖,最終形成平面化的神經網絡。這些活體的神經網絡可以高速的響應外界刺激和輸出經過訓練的信號。
今年3月澳大利亞的Cortical Labs發布了第一臺量產可編程的人類神經元電腦CL1,
其主要應用于通用計算,可以部署代碼。而實際上,這件事搞復雜了。作為軍事用途的生物計算機完全不需要部署代碼,只要在生長過程中刺激訓練其應激反應即可。這樣所需要的神經元更少而且也更具備魯棒性。
因為軍用系統不要求“功能復雜、界面豐富”,它只要求三個字:反應快。
你給它一個雷達刺激,它要能在100毫秒內給出“躲”或“打”;
你給它一個圖像,它要能在50毫秒內識別為“敵”或“我”;
你給它一個聲音,它能根據頻率判斷是“受傷呼救”還是“誘敵聲波”。
它更像是什么?像是蟑螂遇光后的逃逸神經反射機制。
這類的神經元系統有很多小公司在研究,例如瑞士的FinalSpark,利用簡單的神經元節點進行類似于膝跳反射的單一反應。
再例如捷克的計算神經科學實驗室則主要放在神經編碼問題、神經元活動的數學模型以及軸突生長和電路形成的生物物理模型的研究領域。
這些研究就是為了實現高速的生物反饋機制,對生物體和裝備進行控制。
這些,僅僅是控制部分。再看這個:
這是我們經常吃的瑤柱,也就是貝類的閉殼肌,在知道它鮮美無比之外還應該知道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比力量”的肌肉之一,主要是以慢肌纖維構成不僅僅截面輸出功率高而且耐力強。
同樣,類似于螞蚱腿的快肌纖維則可以提供更強的爆發力。
人類組織往往都會有快肌纖維和慢肌纖維
這里就又有了生物技術的DNA編輯和表達的概念了,我們知道的是DNA存儲了一種生物的全部基因信息,而產生那種細胞哪種蛋白質則是在DNA上的片段表達。
現在結合著3D打印技術,利用DNA片段是可以構建特定組織細胞架構的。在組織工程中叫做DNA納米控制組織生長技術,特別是在肌肉和骨組織再生領域。一些研究人員開發了基于DNA的水凝膠,這些材料能夠模擬天然細胞外基質,支持骨組織的形成和再生。
再結合電控肌肉技術實際上是可以驅動組織運動的。這里就形成了一個閉環,通過人造的神經編碼器和神經團進行計算、同時通過人造的特定領域用途的肌肉群,再加上電控肌肉技術。是可以制造生物外骨骼的。
再經通過腦機接口與外骨骼進行連接。這時候形成的就是一個特殊用途的戰斗外甲。
平時可以儲存在培養槽中,通過電信號進行訓練和成長,一旦開戰則可以穿在身上由人進行控制。
在作戰效能上就可以極大的擴展人類的極限。這些生物技術都是有模擬性和目的性的,甚至可以利用類似于螳螂蝦的視錐體細胞組讓這種戰甲極大的擴展對光線的察覺范圍,用更多的肌肉組組成遠遠高于普通人類的的作戰輸出性能。
甚至可以在針對于不同的作戰用途中對生物盔甲的特征進行細微的改變。
所以,理解這些技術在戰爭中的價值了吧?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大國并不是熱衷于搞這些技術,中美俄基本上還是在秉承著體系作戰的領域不斷深挖。但很多平時我們叫不上名字的小國家,則有很多團隊熱衷于對這種技術的深挖和研究。其實是和咱們在文章說的槍的段落是一樣的感覺。在一個國家難以投入大量的資金去支撐體系作戰的時候,他們也會考慮一些彎道超車的手段,用極少的資金去支持另外一種作戰理念,雖然投入不多,但萬一搞成了呢?
最可怕的是這些技術,目前都漸漸的在一些小國里面初具原型。那么你知道一個生物機甲會有什么好處嗎?
與傳統鋼鐵機甲相比,生物機甲具備柔性組織結構,能適應復雜地形,具有類似軟體動物的攀爬、潛伏、跳躍能力;其肌肉組織可通過DNA編程實現特定功能,不僅爆發力強,還具備持續戰斗的耐力。在極端環境下,生物裝甲可通過細胞再生、自體代謝進行有限度自修復,擺脫了硅基系統對能源、維護的依賴。更關鍵的是,它具備天然的感知系統,視錐細胞、溫度感應器官等都能直接嵌入,形成遠超硅基傳感器的全頻譜感知能力。搭配生物神經網絡,反應速度以“本能”級別進行反饋,遠快于任何AI算法或遠程控制系統。
作戰時,它無需邏輯推理,僅通過神經脈沖直接驅動動作,實現意識即輸出的零延遲控制。這一切加在一起,使得生物機甲不僅是士兵的外骨骼延伸,更是一個從細胞層面優化過的“戰斗生物平臺”,它可量產、可訓練、可適配,且難以追蹤、不可干擾,是技術與倫理界限模糊地帶里真正的殺戮怪物。
而且,你即便把它殺死,得到的也只是一堆碎肉。很難逆向工程再去趕超過去。找到一枚巡航導彈的殘骸可比捕獲一只生物機甲的價值高得多了。
只可惜,因為很多倫理道德的問題,大國都很難在這一個賽道入局。
#頭條精選##頭條深一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