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秦智》編輯部
站在榆林市佳縣的東方紅文化產業園,黃河自腳下奔騰而過,挾裹著千年泥沙與文明碎片。它并不以人為意志而改變方向,九曲回環,沖刷出厚重的時間印記。
而在這片黃土高原的臂彎里,一座以黃河命名的文化博物館靜靜矗立,總建筑面積16780平方米,像一塊鑲嵌于大地的琥珀,凝固著5464公里河流的呼吸。
在當代城市化的進程中,博物館往往成為省會乃至國家級文化地標的象征,然而這座省級博物館,在陜北腹地重新定位了文明的坐標。它既是黃河文化的凝練展示,也是一次關于文化表達方式的深刻變革。
這一選址的顛覆性,如同黃河本身的倔強。文明從來不只是都市精英的專利,它理應扎根于孕育它的土地之上,成為地方經驗的一部分。
解構與重構的展陳革命
進入展廳,你會發現這并不是一個按照時間軸排布展品的傳統博物館,而更像是一場文明的多維敘事。
展覽被拆解為五個部分:從“大河湯湯睇四方”的地理密碼,到“文明曙光耀九州”的史前陶器;從“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的民俗長卷,到“黃河安瀾海晏清”的生態史詩,最終落腳于“昂米就在岸上住”的專題展。這不僅是一次黃河文明的回溯,更是一場關于人與河流關系的再思考。
在這里,地域與行政的邊界被打破。
在80米長的《九曲黃河情》卷軸中,青海的唐卡與陜西的泥塑共存,寧夏的說書與山西的梆子相映,沿黃九省的文化不再是割裂的章節,而成為流動的交響。內蒙古博物院副院長鄭承燕總結其四大創新時特別強調:“這是首個將考古學文化、非遺生態與當代治理熔于一爐的黃河主題館。”
科技在這里成為文化的翻譯者。VR技術讓觀眾置身壺口瀑布的轟鳴,沙盤可視化演繹著“三北防護林”如何改變黃河流域的生態格局,而佳縣瀕危的賽賽戲,通過全息投影在數字時空里復活。
看著機械矩陣在瞬息之間拼出《黃河萬里圖》時,山西博物院副院長梁育軍意識到:“博物館正在創造新的文化語法。”
文化軟實力的縣域實踐
這座博物館的運營數據本身就是一場文化實驗。
開館一年多,接待游客超過47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超4000萬元。在縣域經濟轉型的現實困境中,它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文化不僅是象牙塔里的精神圖騰,更是一種具體而微的生產力。
佳縣縣委書記姬躍飛的設想正在逐步落地——博物館所在的東方紅文化產業園,已從單一的紅色旅游目的地,發展為集展覽、民歌、窯洞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文化空間。這里既有鎮河神獸的古老石雕,也有關于當代治水工程的影像資料,傳統與現代在這里碰撞,催生出新的文化業態。
游客不僅是被動的參觀者,他們在這里體驗民俗研學,觸摸遠古化石,甚至可以在文創市集中買到村民手工剪出的黃河紋樣。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龐雅妮指出:“這座博物館讓文化遺產不再是玻璃柜里的標本,而是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p>
在更深層的意義上,它是文化軟實力在縣域社會的一次實踐——博物館不只是保存過去,更是塑造未來。
文明基因庫的全球表達
在留言墻上,一位法國游客寫下:“這里讓我讀懂了中國何以成為中國。”
這種文化共鳴的形成,并不只是因為展出了某些文物,而是因為這里提供了一種新的觀看方式——當商周的青銅器與當代治黃工程同框,當“黃河精神”被解構為纖夫脊背的弧度與光伏板的金屬光澤,世界看到的不是封存在博物館里的文明標本,而是一種仍然充滿活力的文化肌體。
AI詩人DeepSeek專門為博物館創作了一首賦體詩,其中一句“石器陶紋銘遠古,數字矩陣繪長河”,在傳統文脈與人工智能之間搭建起橋梁。它提醒人們,科技并不是文明的對立面,而是另一種方式的記憶和表達。
正如博物館本身的隱喻——用最前沿的技術,去守護最古老的文明基因。
全球觀眾也正通過云端展覽,見證黃河文化從地域記憶變成世界共享的文化遺產。
這座位于黃土高原的博物館,正在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一座文化樞紐。
黃昏時分,站在博物館前,耳邊既能聽見真實的黃河濤聲,也能捕捉到展館內電子音效的回響。這種交錯的時間感,讓人意識到,這里不僅是一個歷史的存儲空間,更是文化創造力的孵化器。
當數字屏幕上的《黃河萬里圖》緩緩展開,當兒童互動區的泥塑與編程機器人共處一室,人們看到的不是單純的文化保護,而是文化活力的覺醒。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場古老文明與現代性的對話實驗,它告訴人們,文化軟實力的構建,并不取決于城市的高度,而在于能否讓每一粒黃沙都開口說話,讓每一段濤聲,都成為世界聽得懂的語言。
黃河最終奔流入海,而這座黃河文化博物館,則如同一座燈塔,指引著傳統文化在當代世界的航向。
01
獨特優勢:承載黃河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使命
《秦智》: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是陜西省內首家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請問,博物館的核心定位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金利:我們館的核心定位是深度挖掘和展示黃河文化的歷史底蘊、藝術魅力及生態價值,致力于成為黃河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平臺、公眾教育與學術研究的中心,以及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
具體來說,我們的工作涵蓋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通過豐富的展品和多樣的展覽形式,全景式呈現黃河的歷史變遷、文化傳承及沿岸地區的風土人情。其次,博物館采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前沿技術,打造沉浸式互動體驗,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此外,我們還積極組織學術講座、研討會等活動,推動黃河文化的研究與傳播,為學者和研究機構提供交流平臺。最后,我們注重黃河文化的創新發展,希望在新時代背景下,讓黃河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秦智》:與沿黃九省的其他博物館相比,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有哪些獨特優勢?
李金利:我們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我們坐落于黃河之濱、塞上高原,地理位置獨特,擁有豐富的黃河文化、黃土文化、道教文化及紅色革命文化資源,能夠為觀眾呈現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體驗。
其次,相較于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的博物館,我們的文化和自然資源較少受到外界影響,仍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大多來源于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真實且生動。
再次,我們具備后發優勢,在展覽設計上大量運用先進科技手段,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例如,通過數字投影、機械矩陣裝置等,讓黃河文化的展示更具視覺沖擊力和互動性,這在沿黃地區的博物館中處于領先水平。
▲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副館長李金利
02
展覽設計:科技與文化的交融
《秦智》:博物館內全國最大的機械矩陣藝術裝置由5464塊模組構成,背后蘊含了怎樣的設計理念?如何讓觀眾感受到黃河文化的厚重與動態?
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這座機械矩陣藝術裝置的靈感源自“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磅礴意象。黃河全長5464公里,我們用5464塊大小一致的機械模塊構成矩陣墻面,動態呈現黃河的流動之美。
裝置結合《黃河船夫曲》音樂和黃河文化主題影像,從一滴水泛起的漣漪,到“九曲黃河繞地回”的壯麗景象,再到黃河九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圖景,為觀眾帶來震撼的視聽體驗。最終,機械模塊旋轉變化,形成博物館的標志性圖案,象征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生生不息。
《秦智》:“大河湯湯睇四方”“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等主題展廳在設計上如何做到既傳承歷史,又富有現代感?
李金利:我們采用“傳統元素+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方式來設計展廳。
在傳統方面,我們通過實物展陳、場景復原等手段,展現黃河文化的歷史厚重感。例如,復刻黃河流域的古老村落、民俗工藝,營造身臨其境的文化氛圍。
在現代技術應用上,我們利用數字影像技術,全景演繹黃河從涓涓細流到奔騰入海的壯闊過程。同時,以藝術化的方式將沿黃九省的文化與自然遺產濃縮至一幅“百米黃河長卷”中,讓觀眾在步移景異間,感受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序廳“黃河之水天上來”大型機械矩陣藝術裝置
《秦智》:“昂米就在岸上住”專題展如何通過佳縣方言和地方歷史串聯起黃河文化?
李金利:“昂米”在佳縣方言中意為“我們”。沿黃九省共有43個市、141個縣(區),我們希望通過這一展覽,以佳縣文化為切入點,展現整個沿黃地區的多元文化風貌。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鮮活載體,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因此,在展覽設計中,我們特別融入佳縣方言和當地民俗,使黃河文化更加貼近觀眾的日常體驗。此外,展覽還結合口述歷史、民間故事,讓游客更深入理解沿黃地區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秦智》:在館藏的1萬多件展品中,哪些文物或裝置最能體現黃河文化的精髓?
李金利:其中,黃河詩文瓷枕、黃河之水天上來機械矩陣藝術展示極具代表性,分別展現了黃河文化的文人雅韻和科技創新。
▲宋白釉“黃河詩”詩文瓷枕
《秦智》:博物館是否有尚未公開的珍貴藏品或互動裝置?未來是否有計劃向公眾展示這些“幕后寶藏”?
李金利:有的,比如3D織布機、機器人咖啡機等。這些展品結合科技與傳統工藝,未來我們將逐步推出,讓更多觀眾領略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秦智》:國內已有不少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如河南黃河博物館、大運河博物館等。它們在展陳方式和運營上有哪些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
李金利:確實,河南黃河博物館等同行機構在展陳和運營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對我們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展陳形式上,傳統的文物、圖片展示固然重要,但現代博物館更需要增強互動性和沉浸感。比如,河南黃河博物館通過場景復原,生動呈現了古代“逐水而居”的生活畫面,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我們也計劃打造更多可觸摸、可互動的展項,比如模擬黃河防汛的互動游戲,讓觀眾在體驗中理解黃河治理的艱辛與智慧。
在研學教育方面,河南黃河博物館、大運河博物館都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開展了豐富的教育活動。我們也希望與學校合作,開發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研學課程,例如黃河生態科普課程、黃河歷史文化手工課等,同時拓展教育活動形式,如講座、主題活動等,并邀請專家學者講解黃河文化、歷史、生態等內容。此外,我們還計劃打造“黃河文化小使者”評選活動,增強觀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參與感,讓黃河文化真正“活”起來。
在數字化建設方面,河南黃河博物館已經構建了線上數字博物館,讓觀眾足不出戶也能參觀展覽。我們也計劃推出線上虛擬導覽、互動體驗等功能,并對館藏文物、歷史文獻進行數字化處理,建立數據庫,以便更好地研究、展示和保存黃河文化。同時,我們還希望借助數字技術記錄和保護黃河流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戲曲、民俗活動等。
▲《九曲黃河情》黃河文化長卷
《秦智》:在避免與其他黃河文化博物館同質化的同時,如何結合榆林和佳縣的地域特色,打造獨具一格的展覽內容?
李金利:我們的策略是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形成獨特的展陳體系。
首先,突出紅色革命文化。榆林和佳縣是革命老區,有著豐富的紅色歷史資源。例如,佳縣神泉堡革命紀念館記錄了中共中央在佳縣期間的重要歷史事件。我們將設立專門展區,展現“轉戰陜北”等革命史實,通過文物、圖片、影像等多種形式,再現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其次,展現獨特的民俗文化。榆林和佳縣的民俗文化豐富多樣,比如佳縣的白云山廟會是陜北地區規模較大的民俗活動。我們計劃通過場景復原、實物展示、多媒體演示等方式,生動呈現廟會中的祭祀儀式、傳統戲曲表演、民間手工藝等,還將展示榆林剪紙、佳縣面花等民間藝術的制作工藝,帶領觀眾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傳統。
此外,我們還將融入邊塞文化。榆林地處邊塞,歷史上是重要的軍事要地,至今仍有許多長城遺址和古堡。我們計劃圍繞邊塞軍事文化,展示古代兵器、戍邊生活用具等文物,并利用數字技術重現古代邊塞戰爭場景,介紹長城和古堡的建筑特色及軍事功能。這些內容不僅能吸引歷史愛好者,也能增強年輕一代對邊塞文化的興趣。
《秦智》:未來是否會引入更多互動、體驗式、沉浸式展覽,以提升觀眾的參與度?
李金利:這是未來的發展重點之一。我們希望通過AR、VR等技術,讓觀眾以更沉浸的方式“穿越”歷史,比如模擬乘坐古代漕運船只、體驗古代黃河洪水治理等。此外,我們還計劃推出實景互動項目,例如體驗傳統造紙術、拓印技藝,甚至復原黃河沿岸的民俗活動,讓觀眾在“做中學”,深入理解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3年10月27日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開館儀式
本文節選自《秦智》雜志2025年4月刊專題報道
原標題:《讓黃河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對話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副館長李金利》
-秦智原原創作品,請勿轉載
-圖片提供: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部分字體源于網絡,如有侵權,協商刪除
監制 | 志維 鐘一
審核 | 曉詠 碧晗
發布 | 若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