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的發生,往往與肝腎虧虛、痰濁阻絡密切相關。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肝腎不足則髓海空虛,加之痰濕內阻、阻滯經絡,清陽不升,腦竅失養,便容易引發步態不穩、肢體震顫等共濟失調之癥。
中醫認為,“肝腎為先天之本”,《黃帝內經?素問》言:“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又云 “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醫學心悟》亦指出:“濕痰者,濕盛成痰,痰濁內阻,則肢體懈惰,轉動不利”。可見,想要改善小腦萎縮共濟失調,需從補益肝腎、填精益髓、化痰祛濕入手,使髓海得充、痰濁得化、經絡得通。
在面對小腦萎縮共濟失調這一難題時,中醫的治療原則便是滋補肝腎、填髓補精、祛濕化痰、通經活絡。
我記得去年有一位患者,患小腦萎縮共濟失調多年,步態蹣跚如醉酒,站立不穩,雙手震顫難以持物,言語含混不清如 “吟詩樣語言”,還常常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吃飯喝水時容易嗆咳,家人扶著才能勉強行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
刻診:患者面色萎黃,神情疲憊,舌淡苔白膩,脈沉細而滑。行走時步基增寬,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陽性。
從中醫角度來看,此患者肝腎虧虛為本,痰濁阻滯為標。脈沉細,是肝腎不足、髓海空虛的表現;脈滑、舌苔白膩,說明體內有痰濕阻滯;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正是肝腎陰虛、髓海失養之象。痰濕內阻經絡,清陽不升,腦竅失濡,故而出現步態不穩、言語不利等癥。因此,我以滋補肝腎、填髓補精、祛濕化痰為法為其治療。
開方:熟地、山茱萸、杜仲、桑寄生、茯苓、白術、法半夏、陳皮、遠志、石菖蒲、丹參。
效果如何呢?
患者服用 15 天,家屬反饋說頭暈減輕,吃飯嗆咳次數變少了,雙手震顫也稍有緩解;繼續服用 1 個月,能在家人攙扶下緩慢行走,言語清晰度提升,自己能端穩飯碗。
之后隨癥加減,持續調理三個月,患者可獨立行走百十米,步態較前平穩,雙手能握筆寫字,言語基本清晰,生活基本能夠自理。隨訪半年,病情穩定未見加重。
說說這其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
方中,熟地甘溫質潤,入肝腎經,《本草綱目》稱其 “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能大補肝腎之陰、填精益髓,為補髓海之要藥;山茱萸酸澀微溫,滋補肝腎、收斂固澀,助熟地補肝腎、填精髓;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改善腰膝酸軟、肢體痿軟。
茯苓、白術健脾祛濕,培補后天之本以充養先天;法半夏、陳皮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化解體內痰濕之邪;遠志、石菖蒲化痰開竅、交通心腎,改善言語不利、反應遲鈍;丹參活血養血,使補而不滯,共奏填髓海、化痰濁、通經絡之效。
觀其癥而知其本,中醫治療小腦萎縮共濟失調,不僅關注肢體運動的異常,更從肝腎虧虛、痰濁阻絡的根本病機出發,通過整體調理,使髓海得充、痰濁得化、經絡得通,從而改善全身癥狀。行醫多年,我愈發堅信,中醫的力量在于辨證求本、精準用藥,用一方一藥的配伍智慧,為患者點燃生活的希望!
當然,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病情虛實夾雜程度各異,實際運用時一定要經過專業醫生的辨證論治,只有量體裁衣、一人一方,才能真正發揮中醫的優勢,對身體負責!
如果您或家人正在經歷類似困擾,不妨給中醫一次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