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30年光陰長卷
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歷歷在目
我們用30張珍貴的老照片
講述30個難忘的影像故事
回眸上海一中院走過的砥礪征程
透過光影
銘記每一個定格的歷史
見證每一次法治的進步
重溫每一瞬的意義非凡
這些珍貴的回憶
將在中國法治的歲月長河里
永久留存
續寫傳奇
上下滑動查看全部內容
30年光陰長卷的第六卷。
照片上記錄了發生在2001年8月,上海一棟老式公房里的一場特殊庭審。76歲的老人蜷坐在沙發上,疾病纏身的他幾乎無法起身,布滿皺紋的雙手仍緊攥著一疊材料。此刻,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法官們將法庭搬進狹窄的客廳,一切源于一場父子間的房屋租賃糾紛,一封字跡顫抖的手寫信......
照片里這間27.5平方米的老式公房,承載著上海住房變遷的縮影,也藏著親情裂痕。
洪家一家五口居住在兒子小洪單位分配所得的住所,住同一屋檐下,兩代人矛盾激化,最終演變成“誰留下、誰搬走”的“拉鋸戰”。因對一審法院判決不服,這起案件被訴至一中院。
開庭前夕,洪老一封字跡顫抖的來信被送至民二庭辦公室。
潘兵正在接受采訪
“信紙是老式雙紅線信箋,字跡歪歪扭扭,筆畫斷斷續續。”時任書記員的潘兵(現任行裝處行政科科長)回憶起當時的場景。
信里,老人坦誠說明了自己和74歲的妻子“分別患有肺心病、腰椎骨脊椎骨明顯骨質疏松及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心肌動脈粥樣硬化、腦部分癱瘓等疾病,外出行走困難,難以到庭參加訴訟。”行文誠懇,老人希望法院能夠去住所開庭。
彼時剛入職法院一年的潘兵坦言:“當時我還是新人,之前從來沒有碰到過,只是在書本上看到過“巡回法庭”的操作”。
合議庭慎重討論后認為,“上門開庭”既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關于“便利訴訟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的原則,也符合當時“創建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法院”的要求,經協商征得庭領導的同意后決定上門開庭。
“敲定好后,我還利用午休時間到老人家中予以告知并確認。”時至今日,潘兵還記得當時上海夏天的炎熱,她穿過老舊弄堂,步行去老人家,手上提著裝滿標牌和卷宗的公文包。
回顧這張照片,“臨時法庭”的布置充滿煙火氣:塑料制的“審判長”“書記員”標牌被安置在簡單的方桌上,法官們落座在褪色的沙發上,案卷攤在膝頭。沒有高科技設備,坐在小板凳上的潘兵在筆錄本上密密麻麻記滿細節。
法官逐項梳理著煤氣灶具甚至曬衣架的歸屬,連吊扇的拆裝細節都反復確認。
“當年我們解決的不僅是法律糾紛,更是一個屋檐下的親情困局。”最終,父子雙方達成調解協議:老洪搬至華陽路住所,并承擔該房屋15000元的裝修費。
20多年過去了,開庭時鮮活的細節始終活躍在潘兵的腦海里:房間里彌漫的味道、父子間的爭執、老人一直掛在嘴邊的“感謝”……在后來的審判工作中,潘兵還審理過不少例如拆遷引發的房產糾紛,面對著更多親情與利益的交鋒。然而,裁判文書上的每一個字,都承載著普通人最真實的人生。“司法工作者化解的并不僅是糾紛個案,更應深挖矛頭根源,彌合社會裂痕。”
在一中院,還有更多溫暖的照片被定格。
照片里,干警們的制服款式隨歲月更迭,辦案的方式也因時代而變:為年邁當事人上門提供司法服務、法官上門調查......不僅是空間距離的拉近,更是司法為民精神的抵達。
時間更迭,全流程網上辦案、數字法院建設等成為上海一中院傳承“人民至上”、踐行司法為民的具象落地。
從遠程開庭到網上立案,再到線上開庭、異步庭審;從“涉眾型案件投資人信息核對平臺”到“債務人案款自助履行平臺”……上海一中院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成果和法院工作深度融合,“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訴訟體驗感和獲得感。
文:謝錢錢
值班編輯:郭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