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對等關稅”開始生效,帶來全球主要股指集體暴跌。4月7日,美方威脅進一步對華加征50%關稅。
當全球目光聚集在這場風暴,處于暴風眼的中國企業處境并不像資本市場表現得那么“愁云慘淡”。相反,中國企業出海步伐并沒有被打斷。最近財報季內,小米、蔚來、理想、海爾等一眾制造業企業公布了2025年積極的出海計劃。
在陣痛與應變中,中國制造的出海韌性正展現出超預期的戰略縱深,關稅有望成為倒逼國內企業出海“模式-場景-生態”創新的催化劑。
也許,市場正在見證,新的全球商業格局與中國資產爆發。
誤傷“友軍”的對等關稅?
“關稅大棒”下,最先陷入兵荒馬亂的,似乎是美國的企業們。
回顧歷史,美國上一次濫施關稅還是1930年大蕭條時期。當時美國的制造業,包括汽車業,也因此被重創。
這輪施壓和威脅,首先也沖擊了美國跨國巨頭們。對此,根據央視網報道,美媒指出,中國出口到美國的主要商品,美國很難找到替代來源;相反,美國出口到中國的主要商品,中國能更輕松地從其他國家和地區進口。
比如,家電類商品。美國有大量家庭購買海爾、海信等中國品牌的家電產品,美國本土家電產能不足,短期內難以補足需求。因此,在Temu、Shein上,很多商品比如家電的價格都有小幅上漲,如果關稅繼續增加,價格可能會繼續上漲。
中國主要家電品類輸美關稅(圖源:怡森咨詢)
具體到企業身上,作為美股“七姐妹”之一的蘋果公司成為最大“倒霉蛋”。蘋果幾乎所有生產地都被納入高關稅打擊范圍。據估算,由于2.2億部iPhone沒有一部是美國制造,幾乎所有的iPhone都是進口貨,美國市場上iPhone 16系列手機價格將上漲43%。
電子產品是中美之間最大貿易商品之一,美國相關企業對我國產業鏈依賴程度還是非常高。蘋果產能喬布斯在2011年就曾經肯定地說過,“那些工作崗位不會再回來(美國)了”。
此外,新能源汽車必然也是“重創區”。4月7日,原本的“盟友”馬斯克直接發出了撤銷新關稅政策的呼吁。
關稅政策本意“戰略威脅”其他經濟體,但從家電、消費電子到汽車領域,從蘋果到特斯拉,美國消費者可能才是買單者。
當然,美國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如果說加稅政策對于中國出海企業毫無影響,那一定是不可能的。但實際上,這輪沖擊也加速了中國企業出海策略的升級。
中國制造重新定義全球化
在家電、消費電子和新能源汽車等關鍵領域,關稅政策對中國企業的實際沖擊可能遠低于預期。
一個簡單的例子,相比蘋果的漲價危機,立訊精密、藍思科技等果鏈龍頭企業近期都表現更加淡定,強調本輪關稅影響有限,并指出“進口方客戶承擔關稅繳納”。這反映了,中國作為全球供給中樞地位的結構性優勢,絕非短期政策調整能夠撼動。
更為重要的是,受關稅沖擊,可以預見的外貿新格局下,中國企業還在加碼三大策略突圍。
一是依托全球最完整產業鏈的底盤優勢,核心競爭力從性價比優勢轉向硬實力優勢。
中國正加速從“世界工廠”邁向“創新策源地”。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超大規模市場和高效要素集聚,不僅孕育出強勁的內需動能,更持續推動著技術迭代與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比如,大疆以5000+專利構建技術壁壘,業務從消費級無人機拓展至農業、電力等多元場景,覆蓋全球上百個國家。據開源證券數據,大疆在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份額達85%。
大疆的全球化路徑,揭示了中國企業不再局限于產品輸出,而是向技術、場景與生態轉變,建立核心優勢。
二是開拓歐洲、日韓市場以及東南亞、非洲、中東等新興市場,走出多元化的出海路徑。
美國市場很重要,但中國供應鏈的全球化布局正加速多元化。中國對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額已從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而CPTPP、東盟等新興市場正成為新增長點。
比如,造車新勢力都在加緊布局新興市場。去年,蔚來建立中東北非團隊。今年,理想以“純電豪華”的形象進軍中東、拉美、亞太市場,沿著“一帶一路”建設了三個海外直營服務中心。
如果說新能源汽車出海受限時間還在培育期,那么消費電子與家電等傳統領域已經迭代至出海策略的“Plus”版。小米從印度折戟以來,仍在尋找新的增量市場,并且加速了新零售的“模式出海”:在韓國試水電商,在日本連開直營店,在東南亞推進大家電零售。
對等關稅下,中國企業有更大的動力去尋找新市場,而因地制宜的模式,展現出企業從單一出口向“產品+模式”雙輸出的升級路徑,在全球市場構建起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三是通過深耕本土實現“真出海”。
除了場景與模式的創新,推動中國制造出海的另一個關鍵動力是本土化,這也是出海企業未來的核心策略。
在這輪關稅沖擊下,海外本土化供應鏈的優勢一覽無余。比如海爾智家對美業務70%的產能由美國本土供應,只有少部分來自墨西哥和國內的產能會受到關稅影響。
更關鍵的是,海爾通過“研發本土化”持續深耕海外市場——自2000年在歐洲設立首個研發中心以來,其海外研發網絡不斷擴張,推動2024年海外營收占比突破50%。
目前,可以看到,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上了這條“研發+生產”本土化的道路。作為出海后起之秀,理想汽車2025年在慕尼黑設立歐洲研發中心,小鵬汽車也在加速組建國際化團隊,建立海外研發基地。
總之,國內家電、新能源、消費電子等制造產業鏈都在積極應對,“對等關稅”難阻中國企業出海勢頭。
歷史經驗表明,關稅壁壘只能制造時間差而非護城河,當中國制造完成從“成本驅動”向“技術+模式+本土化”的進化,任何貿易壁壘終將演變為產業升級的磨刀石。
新全球化下,逆轉中美科技敘事
這場關稅沖擊,正在加速改寫全球科技格局。
之所以說“加速”,是因為中國科技的崛起早已起勢。
在全球市場,中國科技產品和品牌的影響力、市場占有率也越來越高,甚至不少歐洲企業倒反天罡地干起了“貼牌”中國產品的活。比如,西班牙公司Invelon“貼牌”銷售宇樹機器人。
因此,長遠來看,美國關稅政策可能是中美科技敘事轉變的一個拐點。其影響導致的中美科技巨頭的資本支出逆轉,可能會加速科技領域的洗牌。
正值美國科技公司大舉擴建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之際,科技股遭受關稅重創,勢必會拖累其AI產業布局。
比如,甲骨文、軟銀和OpenAI合資成立的5000億美元規模的“星際之門”項目,數據中心相關設備進口額達到約2000億美元,基本來自關稅政策影響的中國、墨西哥等市場。有分析師預計,關稅可能迫使科技公司削減AI的相關支出,從而進一步挑戰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
當然,由于依賴英偉達等公司的進口芯片,國內 AI 基礎設施建設也將受到影響,但是中國AI產業正加速突破技術封鎖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比如華為昇騰910芯片性能已接近英偉達A100。
更為關鍵的是,頭部企業正構建“中國版CUDA生態”。百度昆侖芯支撐文心大模型70%推理任務,阿里巴巴含光800已在電商推薦系統規模化部署,全球AI算力版圖正在重塑。
圖源:百度智能云
盡管目前英偉達的優勢還是比較大,“新加坡”還是采購了大量英偉達產品,但國內企業尋找“平替”方案的決心和能力毋庸置疑。
以點窺面,中國堅決的關稅反制,會推動部分高端制造領域國產替代,從而進一步增強國內產業鏈競爭力,為當前相對薄弱領域實現技術突破,乃至對外輸出埋下伏筆。
站在全球資產劇烈波動的當下看,關稅沖擊正在成為中國資產的“壓測儀”。當市場恐慌情緒釋放,多家機構共識已然形成,重估中國資產的時機已至。
對此,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章俊表示,關稅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可避免,但“充足的儲備工具和政策空間”能夠在關鍵時刻形成有效對沖,基本面有望保持穩定,中國股票市場也將保持回升向好勢頭。
憑借市場韌性,利空出盡后,中國資產有望憑借價值安全邊際與增長高確定性,迎來系統性重估機遇,核心資產的配置吸引力也將進一步提升。
最后引用一句話,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中國經濟要發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沒有風狂雨驟,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來源:港股研究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