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是紅火大太陽的春天到底是誰在過啊!
——今天的編輯 門牙
我不愛吃包子。為數不多吃包子的經歷都很古早:
九十年代,偶爾會在鹽道街芝芝餅屋街對門的痣胡子龍眼包子吃,半籠包子,一碗帶絲湯。這是標配。
零幾年有段時間,十二橋的包子火到連我媽每天都會買兩個回來。我偏愛中醫學院78路車站背后的回鍋肉包子。
那時候,那種喝得到渣渣的鮮榨豆漿剛流行,與之絕配。
再后來,整個成都市我所知曉或擦肩而過的包子們,再討不到我半點喜。要么越做越花,要么越做越油。
直到去年年底,不曉得在哪兒刷到一家老包子鋪,也忘記當時的標題到底是哪兩個字,打動了我多年來巋然不動的包子血脈。我找來老板電話加了微信,決定一試。
小半年以來,我幾乎每個月點一單,從最早的3籠到現在6籠,還不算饅頭和方糕。
至此,一個宣稱再也不吃包子的人,徹底被這家包子鋪,抓住了命門。
美食軟件上,這家店被劃到雙流東升,很遠。
平時往那個方向走的可能性都不大,更不要說坐一屁股,吃籠包子。最早我只是想點點兒生包子,每天早上拿出來現蒸現吃。
老板兒回的信息清晰明了:1.小店無配送,只能喊跑腿;2.沒有生包子,可做八成熟。
“八成熟的包子你第二次再蒸,蒸出來的效果要好一點。”
他說得對,他家八成熟的包子拿回家蒸來吃依舊好吃。我想這包子最初打動我的點大概是:
皮薄餡兒大且個頭適中,不油不咸且有鹽有味。
我獨愛他們家的四季豆包和香菇包,作為素餡兒的包子,沒有一味地用油去喂。
葷素精準的配比,將素菜最原始的清新本味發揮到最美味——這是我這么多年屈指可數吃包子的經歷里,幾乎沒遇到過的。
跑腿平均每次在30元左右,不便宜。細賬我也大概算過:8元/籠的包子,6個,加上饅頭、方糕,每次買的總量在36個左右。投2元錢一個。還行。
第一次嘗鮮之后覺得不錯,第二次加單,老板兒倒是替我操起心來:
“你住哪里?離我們店遠不遠?不遠的話我不忙的時候給你送過來。”
將近20公里的車程,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一個我過不去、他也送不來的距離。
于是我便心甘情愿地喊跑腿去買,每一次,老板兒總會另外再給我裝一大袋泡菜。像是一種感謝和補償。關鍵這泡菜新鮮,香辣沁口,不咸不淡,也好吃。
豆腐盤成肉價錢的前情提要,足以說明這家包子鋪在我心目中的舉足輕重和無可替代。
第六次點單,我決定出了這趟遠門,親自趕到雙流區、東升街道、迎春路上的這家店去看看,現包現賣、現蒸現吃的包子,到底還能有好好吃!
工作日臨高峰時段,我差不多坐了快一個小時的車才到店門口。
開車的丈夫一邊看時間一邊問:你每次喊跑腿是好多喃?我說30元。他說以后還是跑腿吧,情愿喊跑腿。這一趟著實有點遠。
春天里的迎春路四段春色正盛。順光,是藍天綠樹,逆光是金色晨霧。街這邊,公園里晨練的大爺大媽左右開弓;街對門,這家包子鋪門庭若市。
坐在堂子頭吃包子的人,像是棋盤上的黑白子,陸續把本就不多的空位填滿。買來打包帶走的更多,一會兒就排起一小路縱隊。
收款機一邊提示入賬金額,還不忘多一句嘴:感謝您的光臨,請大家依次排隊。
老板娘是個獨當一面的甜嘴巴,仿佛與每一個來客認識多年——
女的是美女,男的是帥哥;年紀小一點的叫姑娘,年長一點的就是叔叔;熟一點的,張口就是:“李老板、王大哥……老樣子嗎?”
早間來買包子的人大都饑腸轆轆,不管你是哪個,她永遠都是堆滿了一臉的笑容招呼——
“不著急,馬上就來。”
見我到處拍照,她說:“你要是星期六星期天來,我們人更多,可以給你漲粉。”
一早上,她的語言和她面前那一摞蒸籠的蒸汽一樣,不見歇氣。
丈夫提起打包的包子和他自己份額的早餐先行離開,我說我留在這里吃了再走。老板娘趕緊招呼我,坐到吃的不用在門口排隊了。
按照日常的喜好,我點了一個四季豆,一個香菇,再來一個招牌蔥香肉餡兒。
見門口兩口大鍋里的稀飯煮得巴適,我又點了一碗菜稀飯。這套早餐,頂配了。
老板兒坐鎮廚房,和幾個得力的大姐一起和餡兒包包子。廚房門口,一臺和面機把圈子轉得火熱,這大概是這家包子店唯一上的科技。
雖然忙,但老板娘忙中有序,忙得很快樂。她的手不碰錢,因為要忙到給客人端包子。
她給我端來包子、稀飯,又從門口的大缽缽里幫我撈了一碟泡菜,點頭示意,一樣不差。車過背馬上輸出下一個客人的需求:姐,三個肉的哇?
包子都是完整、穩妥地擱在蒸籠的網面上桌的。剛蒸出來松軟、泡臊。網面無多余油脂,使筷子攆起一個,也不見有油水崩破而出。
咬一口,哇,我最喜歡的四季豆來了。
四季豆是切成較短的細絲絲,里面加了很少的肉。吃起來香香軟軟的,平均三口一個,很是趕口。
原先吃包子,多吃兩口便會覺得油膩。但這包子,面皮蓬松軟,像是一口一口咀嚼云朵。
個人覺得最難得的,是它里面肉(特別是肥肉)的比例,很少的一點點,用來激發和喚醒豆莢類食物初生的微甘清甜。
肉味不濃,只是作為一味黏合,將這面皮與四季豆的鮮味融合到不分你我。
他家的香菇包子跟外面的香菇包也略有不同。
香菇也是切絲絲,一樣的,不多不少的肉顆顆,再點綴點兒蔥花兒。每一次咀嚼,面皮與香菇那種來自不同維度的肉頭,又在口感上,再添柔嫩快意。
香菇與豬肉交融后,星星點點的馥郁和鮮美,緩緩占領整個味覺神經。這包子,絕了!
如果想這種迷人的味道再多來點兒,那就來一個蔥香肉包。這一回,蔥和肉是絕對的主角。
相比小蔥,大蔥的味道更加濃郁。它將獨有的辛辣深入肥瘦相間的豬肉纖維肌理,辣味沖淡了油膩,倒是有一種蔥爆醬肉的咸鮮多汁。
還有我買回去吃過的紅糖饅頭、長條饅頭和玉米方糕。
饅頭不是一味地假甜假綿,每一口都能給到上顎一絲真實又有力的回彈。
玉米方糕里面還夾雜幾顆完整的玉米粒,既有面食的敦厚,又有玉米淀粉轉而為糖的香甜。
三個包子下肚,一抬頭,隔壁一個太婆只點了一碗黑米粥,正吃得高興。
她拿出一個三明治,拆開咬一口,又下了一口粥。我猜她多半是個老客人,即便今天不吃包子,黑米粥也是她來吃一嘴的理由。
老板娘依舊電量滿滿。她會問每一個來打包帶走的人“馬上吃嗎明天吃”,然后根據對方的回答,按生熟冷熱程度,給人拿包子。
如果你比她更先一步算出價格,她還要表揚:對,聰明,然后邀請你掃碼。見有人一身騎行裝備,她也總要多操心一句:你騎車,那我多套個袋子。
與我接頭的老板兒,來回穿梭在廚房和店門口輸送新鮮包好的包子。我問他這家包子鋪開了好久,他說:今年是第18年。
我照常打包回家一大袋包子、紅糖饅頭,還有玉米方糕。一共62元。
第二天,八分熟的包子從冰箱拿出,再進入蒸格蒸熟,咬下第一口,我仿佛又聽到了老板兒娘熱情的招呼:
“今天還是老樣子哇?”
今日編輯 | 不愛吃包子的門牙少女
本文系談資“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圖片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偶不是機器貓
花之瀑布
@VANCY
月色當空
@南風
風花(沒有)雪,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