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與現代、鄉村與城市之間的“文化樞紐”,自然造物?民藝研究中心的空間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敘事意義。
自然造物?民藝研究中心
自然造物?民藝研究中心坐落于余杭區瓶窯老街,緊鄰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該研究中心由一所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學?!扛G一小改建而來。百年校舍的物理空間被轉化為民藝基因庫,廢棄材料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在此被重新構建為文化符號。而“再現—再造—再生”的實踐路徑,為這個空間賦予了動態演化的潛能。
驚蟄,萬物蘇醒。
《中國廣告》創想實驗室邀請自然造物文化創意公司副總裁兼設計總監王猛濤,群邑中國傳播市場負責人趙林娜,澎湃新聞政務副總經理、長三角運營中心總監姬云濤,齊聚自然造物?民藝研究中心。
如何讓文化在流動中持續,讓空間在創造中發展,讓想象在限制中自由?
伴隨著窗外雨滴如玉珠叩擊青瓷盤的聲響,我們展開一場空間、創意與想象的開放式討論。
王猛濤
著名設計師、自然造物文化創意公司副總裁兼設計總監、紀錄片導演
與自然共處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而認真生活則是喚醒這種天賦的一種途徑。
在前往自然造物?民藝研究中心的途中,你會經過一座橋,橋下滿是當地農民耕種的菜地。
附近的居民們自發地將橋下的空間轉變為菜園,這反映了人們內心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的智慧。
我兒時在鄉村長大,我的父親對身邊的植物了如指掌,甚至兩天內就能把一段木頭變成一張實用的桌子。這種與生俱來的技能,是我們應當去喚醒和珍視的。
正因如此,村莊對我有著難以言喻的吸引力。我總是渴望融入由自然材料構筑的環境之中。
自然造物選擇在瓶窯鎮的山上構建辦公空間,也是因為這里的山水顯得如此真實。日常食用的蔬菜,皆來自附近村民自家的田地,購買時完全無需為質量問題擔憂。這些生活細節看似平凡細微,但在當下快節奏、高度工業化的生活環境里,想要實現這般純粹的簡單,并非易事。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恰似我們對自然的追尋。
我們像熱愛耕作的菜農,滿心期許將所遇見的真實美好引入生活,或是親身融入那些充滿自然氣息的環境之中。自然造物的空間以及材料中心,就像我們這群人心靈的棲息之所,是收藏心愛之物的秘密基地,亦是熱情迎接朋友的客廳。
對我們而言,這些空間更多地承載著與他人交流情感、分享美好的使命。
空間里處處蘊含著不經意間就能觸動心靈的元素。當人們親眼看見這些真實可觸的事物時,那種源自心底的溫暖、愉悅以及所蘊含的深厚情感價值,絕非文字所能全然描繪。
比如墻上的壁爐,假火即便模仿得再逼真,也終究缺失了真火那能穿透身體的溫暖,缺失了木材燃燒時散發的香氣,缺失了燃燒過程中噼里啪啦的聲響,更缺少了燃燒過程中的各種不可預測性。為了享受火爐帶來的片刻溫暖,可能需要提前一年準備劈柴,只有如此,柴火才能在合適的時刻熊熊燃燒。而準備的過程則提醒著我們,世間萬物皆需用心經營、精心準備。
我們打造這些空間,無關他人是否從中獲得快樂,這份創造的過程已然讓我心滿意足。
這份審美以及與自然交流的能力,是非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的本質源于民間藝術,它深深扎根于民間土壤。之所以稱之為藝術,是因為它與地方習俗、文化以及獨特的生活條件和環境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自然孕育出的藝術,在不同地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特色。比如,陜西黃土高原的粗獷豪邁手藝,與江南水鄉的細膩溫婉手藝,這些風格迥異的技藝源自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沉淀。
這其實是一個重新構建與傳統文化連接的過程。
自然造物希望將那些原本存在卻被現代生活遺忘的事物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傳播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整個社會進程呈指數級加速推進。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浪潮中,我們很容易在匆忙前行的過程中遺失那些寶貴的東西,迷失最初的方向。所以,我們迫切需要找回生活的本能,重拾更自然、更純粹的感知方式。
一旦失去了這些與自然、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感知,我們將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因為我們失去了那些能給予心靈慰藉的 “朋友”。
當我們放慢腳步,就會驚喜地發現,一把茶壺、一杯清茶、一個普通的葫蘆,都能成為陪伴我們、給予我們溫暖的摯友。
我始終堅持打造空間的過程必須親力親為。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去感受田園的生產節奏,去觀察芭蕉在不同季節的生長變化,何時抽葉,何時枯萎。
只因我們為這份相伴付出了時間與真心,所以會由衷地覺得這一切充滿趣味與意義。
在此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或者對那些有著相似追求的人群產生積極的影響。
因此我期望打造的空間,不僅僅是一個物理意義上的場所,更是一個能將我的生活狀態、內心觀念以及當下對生活的理解,分享給更多人的窗口。
自然造物致力于探尋產品在生活中的使用場景,就像吃飯時手中的碗,在寒冷的冬天,碗傳遞出的溫暖觸感,獨特的質地與顏色。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逐漸提升,我相信,這些注重生活細節、飽含生活智慧的產品,會在市場上找到屬于它們的廣闊天地。
當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轉變,愿意放慢生活節奏,用心傾聽生活的聲音時,我們所倡導的這種生活方式,也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與喜愛。
姬云濤
澎湃新聞政務副總經理、長三角運營中心總監、長江商學院數字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夢想成真基金會教育文化專委會副主任
民藝活化的可復制性在于,將文化價值與從全新生活方式中衍生出的情緒價值相結合。
民藝深植于日常生活的土壤之中,然而隨著生活方式的演進,曾幾何時,那些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已逐漸淡出日常需求。
這一現象背后,隱藏著一個頗為矛盾的困局:一方面,這些承載著民藝精髓的物品,已然不再是日常生活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生產方式卻依舊墨守成規,執拗地沿用著已然過時的舊模式。傳承方式的陳舊、商業模式的滯后以及市場邏輯的脫節,使得民藝被無形的力量推向邊緣,愈發小眾化。
對于投身于民藝行業的從業者而言,如何讓這些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物品,在新時代語境下發揮出真正價值,成為橫亙在面前的一座巍峨高山。
民藝的發展背后實則蘊含著兩大核心訴求:
1
文化傳承與文化自信的使命擔當
文化自信絕非無根之萍,而是深植于文化自知。唯有對自身文化有著深刻的認知與理解,方能在國際文化的交流中,自信地展現獨特魅力。
2
潛藏在民藝背后的巨大商業市場潛力
以浙江為例,這里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高等院校星羅棋布,既有專注于藝術領域的美院,也不乏浙大等綜合性大學,更有無數思維活躍、審美敏銳的年輕人匯聚于此。加之浙江作為長三角重要組成部分,上海、杭州周邊地區經濟富足,傳統教育底蘊深厚,孕育出包容開放的社會氛圍與廣闊空間。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發展的必然性。
我時常思索,這種基于地域優勢與多元因素促成的發展必然性,是否能夠突破地域限制,實現廣泛的復制推廣?當民藝所承載的文化,契合社會發展趨勢與市場價值邏輯時,便會如同強大的磁石,吸引人才、資本與廣泛關注,進而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推動民藝持續向前發展,從而構建起良性循環的發展格局。
回顧生活方式的轉變和時代的演進,那些從土地中萌芽、生長的傳統技能,在當今社會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我們正處于一個轉折點,其核心是基于全新生活方式所衍生出的情緒價值。這種情緒價值,代表著一種對生活全新的認知與態度。將情緒價值與生活方式相互融合,實現市場化、產業化,無疑是民藝破局發展的關鍵所在。
在這一過程中,引領者肩負的重要使命,是降低大眾接觸、理解民藝的門檻,讓更多人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蘊含在民藝生活方式中的愉悅體驗。
從本質上講,這一趨勢實則是對當下過度追求效率的一種反撥。
在現代社會,效率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尤其在中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展現出的效率,舉世矚目。然而,這種對效率的極致追求,在藝術領域卻引發了諸多問題。
以影視行業為例,微短劇的興起,對傳統電影業造成了巨大沖擊。電影人秉持著對藝術的堅守,認為在極短的時間內,難以完整、深刻地講述一個故事。而當下許多年輕人在觀看視頻時,習慣性地使用快進功能,更是這種效率至上觀念在受眾層面的體現。人們長期對效率的過度追逐,釋放出海量的數據信息,當效率的潮水泛濫成災,必然會引發反噬效應。
當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人生的意義,愿意放慢匆忙的腳步,用心去感受身邊的一草一木,如靜靜佇立的枇杷樹、散發溫暖的柴火時,或許,便是民藝所代表的這種注重情感體驗、追求內心滿足的狀態與模式,使其迎來廣闊市場機遇的黃金時刻。
趙林娜
群邑中國傳播市場負責人
物理空間的真實性中蘊藏的想象力,是人工智能所無法替代的。
真實體驗往往由空間氛圍所塑造。
以當前流行的打卡現象為例,很大程度上是空間的地理位置和物理特性吸引著人們。走進位于瓶窯鎮的自然造物?民藝研究中心,你會發現他們不僅精心打造了內部辦公空間,還對外部街區進行了諸多改造。從踏入村口的那一刻起,便能見到路邊彩繪的燈籠,營造出濃厚的氛圍。
恰逢玉蘭花盛開。據說玉蘭花的花期僅持續一周,每年也只綻放一次,這似乎為這次討論增添了一種獨特的儀式感。在琵琶樹下、火爐旁,聆聽著這樣的故事,探討自然造物如何將傳統文化轉化為大眾易于接觸和擁有的形式,這種真實的體驗充實而美好,顯然是AI技術所無法比擬的。
我們常常感覺與傳統手藝相隔甚遠。然而,自然造物所做的,是將傳統手工藝與日常版畫體驗相結合,讓傳統手藝變得觸手可及,易于理解。
自然造物就像一座連接看似對立兩端的橋梁。
過去,村中的老師傅們因未能與市場需求對接,技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而市場導向告訴我們,需求決定供給。傳統文化,無論是轉化為商品還是體驗,都已融入眾多生活場景,并被賦予新的內涵。例如,版畫制成的年歷,以及重新設計的碗、茶杯、燈具等物件,既滿足了現代需求,又承載了新的文化意義。
從需求著手,我們能夠逆向探索那些尚未充分利用的供給潛力。在成熟的商品類別中,創新已經變得極為精細,然而在傳統文化領域,相關人才、資源以及專業品牌依舊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也意味著,廣告和傳媒領域的專業人士在此能夠發揮出巨大的影響力。
我們同樣期望成為一座橋梁,在這個獨特的空間里,通過創意激發無限的想象,為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尋找更佳的融合點。
整編、排版|汪哲慧
攝影|丁佳雯 趙琦琦
審核 | 林瑩
更多精彩專題
創刊44周年
www.ad-cn.net
視頻號模板,只能用同步方式上傳到公眾號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