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形勢日趨復雜的當下,一個曾被人們遺忘許久的問題再度被擺上臺面——倘若核戰爭真的爆發,當下近百億的人類該如何應對?
毫不夸張地講,一旦這種局面成為現實,全球超過50億人會在瞬間灰飛煙滅。即便有極少數人僥幸存活,他們往后的日子也必將無比艱難。
然而,上述這種可怕的場景,在我國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錢七虎院士曾堅定地表示:“我們具備抵御各類攻擊的能力,核打擊也不例外,定能保障國家安全。”
那么,究竟是什么給了我國如此強大的底氣?錢七虎院士所提及的這份底氣,其根源又究竟在哪里呢?
?——【·核彈威力·】——?
二戰時期,面對日本對珍珠港的偷襲,美國決定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手段予以回擊——向日本本土投擲原子彈。在此之前,人類還從未使用過這個大殺器。
1945年8月6日,一架飛機將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投向了廣島。剎那間,爆炸釋放出的能量相當于2萬噸TNT炸藥同時引爆,爆炸當天就有7萬人死亡。
僅僅三天之后,美軍又在長崎上空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代號“胖子”。
盡管投彈時目標區域被厚厚的云層所籠罩,但原子彈爆炸的威力依然造成了14.96萬人的死亡,城市建筑物的損毀程度更是超過了36%。
在兩顆原子彈的恐怖威懾下,日本政府最終于8月15日作出了無條件投降的決定。
這場人類歷史上首次核攻擊,讓全世界第一次直面核武器的恐怖:它不僅能瞬間抹去一座城市,更讓幸存者終生飽受輻射病的折磨。
核彈爆炸瞬間釋放的高溫火焰與沖擊波會直接摧毀方圓數十公里內的生命體,植被瞬間碳化,土壤結構被徹底破壞,形成寸草不生的焦土區。
更致命的是爆炸后產生的放射性塵埃,這些由核裂變碎片、未反應核裝料組成的微粒會隨氣流擴散,污染范圍可達數百甚至數千公里。
它們通過雨水沉降進入土壤,滲入地下水層,導致農作物吸收放射性物質,食物鏈被污染。動物食用受污染的植物后出現基因突變,繁殖能力下降,部分物種可能短期內滅絕。
平流層中懸浮的煙塵會形成核冬天效應,陽光被遮蔽導致地表溫度驟降,光合作用效率銳減。植物因無法獲取足夠能量而停止生長,初級生產者崩潰后引發連鎖反應:食草動物因食物短缺大量死亡,肉食動物隨之陷入生存危機。
這種生態破壞具有不可逆性,切爾諾貝利事故后三十年,周邊30公里內仍被認定為生命禁區,土壤中鍶-90和銫-137的半衰期長達數十年,持續釋放輻射。
爆炸產生的電磁脈沖還會破壞地球磁場,影響候鳥遷徙導航,導致生物種群分布混亂。酸雨頻率增加,化學污染物與輻射協同作用,加劇森林退化。
更隱蔽的影響在于基因層面的損傷,幸存者后代可能出現先天缺陷,生物進化軌跡被強制改變。這種生態災難將徹底打破地球數十億年形成的生態平衡,重建可能需要數百萬年。
如今全球核彈頭已超1.2萬枚,威力更是當年的數百倍。
但中國院士錢七虎卻敢拍著胸脯說"防得住",這底氣從何而來?
?——【·防御體系·】——?
這主要基于我國構建的“預警—防御—反擊”三位一體的核安全體系。
我國已形成覆蓋大氣層內外、多手段協同的攔截網絡。大氣層外的中段反導系統可捕捉彈道導彈飛行中段,此時導彈軌跡相對固定且未釋放分導彈頭,攔截窗口較大;末段反導系統則針對突破中段防御的漏網之魚,通過動能撞擊或定向能武器實施多層攔截。
更關鍵的是,我國獨創的“多域協同”防御體系,將太空監測預警衛星、地面相控陣雷達與地下指揮中樞聯網,確保對敵核攻擊的實時感知精度達到秒級,為決策爭取關鍵時間窗口。
除了地上的防御體系,對于地下的防御,我國也是早有準備。早在上世紀60年代,基于"深挖洞、廣積糧"的指導方針,就開始在重要城市周邊山區規劃特殊地下工程。
這些設施采用多重防護結構設計,主體深度普遍達到數十米,部分關鍵工程更延伸至百米巖層以下,通過復合式防爆門與密閉通風系統形成物理屏障。
在功能布局上,核心區域重點建設了具備抗電磁脈沖能力的指揮中樞,配備獨立供電系統與備用通信鏈路,確保極端條件下戰略指令的連續傳遞。
與之配套的還有模塊化物資儲備庫,采用恒溫恒濕技術保存戰略物資,部分區域設置氣密隔離門與獨立生命維持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地下工程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了平戰結合原則。日常作為城市綜合管廊、應急避難場所使用,戰時通過快速轉換機制實現功能切換。
除了防御手段,核反擊能力同樣必不可少,而核反擊能力的核心在于“生存概率”和“二次打擊”。
我國陸基洲際導彈采用“地下長城”發射井與公路機動發射車相結合的方式,東風-41型導彈憑借8000-10000公里的射程,在遭遇首輪打擊后仍可靈活選擇發射陣地。
更令對手忌憚的是“水下核長城”——096型戰略核潛艇搭載的巨浪-3型導彈,其分導式彈頭配合北斗深海定位技術,使潛艇能在太平洋廣闊水域隱蔽待機,成為“無法被徹底消滅的報復力量”。
這種防御與反擊的辯證關系,本質上構成“核威懾平衡”。當敵方意識到即便發動全面核打擊,仍會有足夠核力量實施毀滅性報復時,核戰爭的發動門檻自然被抬高。
我國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恰恰強化了這種威懾的可信度——有限的核武庫規模與明確的防御性質,既避免陷入軍備競賽,又通過技術代際優勢確保核心威懾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