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綿陽干部和教師中
開展的黨史教育
何德良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黨史教育。1955年,中共中央決定開展正規化的干部理論學習時,中央宣傳部就安排組織干部和教師學習《中共黨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四門課程,首先進行黨史教育。按黨中央部署,1955年5月,四川省委舉辦“理論教員訓練班”,培訓講“中共黨史”的理論教員。1955年9月到1956年8月,在全省干部和教師中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是新中國成立后筆者經歷的四川第一次黨史教育。“訓練班”學習后,筆者先后任綿陽縣委宣傳部和地委講師團理論教員,綿陽縣政治學校副校長,給綿陽縣干部、教師和地專機關干部講“中共黨史”。學員們的學習熱情與認真態度,至今還記憶猶新。
1955年5月,綿陽地區到“四川省委理論教員訓練班”學習的理論教員(前排左二是本文作者)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綿陽的干部和教師中,除隨軍南下的地、縣級領導干部和入黨時間較早的地下黨員,對黨史知道得較多外,絕大多數干部和教師雖經歷過新舊社會,知道國民黨統治下的舊中國,對外沒有國家主權和國際地位,長期受帝國主義侵略,國內受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及代表其利益的國民黨政府的殘酷壓迫剝削,勞動人民過著十分悲慘的生活;又看到新中國成立不久,就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打敗了頭號帝國主義——美國,使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短短三年時間恢復了國民經濟,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從1953年開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現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空前統一,社會安定,人民當家作主,過上幸福生活。因此,都由衷地痛恨舊社會,熱愛新中國,擁護共產黨,擁護毛主席。但對1840年鴉片戰爭后,近代中國怎樣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陳獨秀、李大釗等領導的五四運動,怎樣促成中國工人運動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準備;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怎樣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后,取得北伐戰爭的勝利;蔣介石怎樣在帝國主義指使下,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大批工人和共產黨員,使革命進入低潮;“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怎樣“以革命的武裝反對武裝的反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的道路,使星星之火成為燎原之勢;王明的“左傾”機會主義錯誤,怎樣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遵義會議怎樣確立了毛主席在軍隊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陜北,隨后在毛主席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之統一的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這些中國革命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還知道得很少,所以在當時開展黨史教育很有必要。
這次黨史教育,使廣大干部和教師系統地了解了“中共黨史”,從大量史實中,進一步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是30多年來中國革命實踐證明的真理。知道毛主席等革命家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大批革命先烈不怕拋頭顱灑熱血的獻身精神和中國共產黨人一心為國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懂得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才能統一富強,民族才能振興,人民才能過幸福生活,從而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圓滿完成黨組織分配的各項任務。一些同志提高思想覺悟,學習《中國共產黨章程》后,還志愿加入黨組織。1955年至1956年,綿陽縣共發展黨員1196人,全縣黨員人數由1955年的2607人增加到1956年的4537人,黨組織(包括黨委、黨組、總支、支部)由1955年的71個增加到1956年的447個,進一步加強了黨的領導。這次黨史教育,對全國提前實現“一五計劃”,1956年順利完成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的“一化三改造”任務,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這次黨史學習,以胡喬木同志寫的《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為基本教材,結合學習毛主席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論人民民主專政》等著作。按照《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劃分的“黨的成立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21年—1927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1927年—1937年)、“抗日戰爭”(1937年—1945年)、“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45年—)四個階段,分四個單元進行學習。每個單元都有包括學習要點、時間安排、學習文件、思考討論題等內容的學習計劃。
這次黨史教育,各級領導很重視。綿陽地委書記彭華親自到一些縣挑選講“中共黨史”的理論教員。綿陽縣開始學習黨史時,縣委第一書記吳儒玢給干部作動員報告,要求大家認真學習。她還多次叫筆者匯報學習黨史的情況,對學習中提出的一些問題,結合自己的革命經歷給大家講解。地專機關和縣級機關干部的學習,由地、縣直屬機關黨委和政治學校負責,區、鄉干部的學習由區委、鄉黨總支領導,各機關、單位的學習由黨支部負責。各級領導干部帶頭學習,工作再忙也要按學習計劃自學、聽課和參加討論,為大家樹立榜樣。
為做好這次黨史教育的教學和輔導工作,綿陽地委按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提出的選拔理論教員的條件〔即歷史清楚,中共正式黨員,具有政治常識和高中文化程度,身體健康,行政20級(區科級)以上者〕,從各縣和地直機關選派17名干部和10名教師,到“四川省委理論教員訓練班”學習《中共黨史》。黨史教育開始后,為保證講課質量,地委決定成立講師團,理論教員調到地委講師團集體備課,然后到地專機關和各縣去講課。各單位都配備學習輔導員,管理學習和進行輔導,50人以上的單位配備1名專職輔導員,不足50人的單位配備1名兼職輔導員。
那時各單位的作息時間由地、縣委辦公室統一制定《作息時間表》。每周星期一至星期六上班工作,星期日休息。上班時,每天早上六點半至八點學習一個半小時,或晚上七至九時學習兩小時。早上或晚上根據各單位的情況自行安排,但每天都要堅持學習,缺課要補。下鄉、出差要“書本隨身帶,有空學起來”,回單位后向黨支部匯報學習情況和學習心得。多數單位辦有黑板報,公布學習心得和表揚學習中的好人好事。冬天天亮得晚,如遇停電,就照起煤氣燈、點起煤油燈學。鄉(鎮)干部實行“二、五制”,利用逢場天從鄉下回機關的機會,每周學習兩個上午。
大家學習黨史都很認真,熱情很高。筆者第一次早上給綿陽縣級機關干部講“中共黨史”,是在縣委機關大禮堂,人多坐不下,后來就安排晚上在專區大禮堂講課,能容納800多人的大禮堂基本上坐滿了。那時專區大禮堂沒有擴音設備,每次都要自帶話筒、音響去上課,電燈不太亮,不少同志就打起手電筒記筆記。當時區上還沒有禮堂或大會議室,不逢場的時候下鄉給區鄉干部講課,每次講半天,大家都自帶小板凳或小竹椅,坐在區委機關的院壩里聽課。
學校教師利用寒假集中學習。1955年寒假,綿陽全縣800多位小學教師,都到城區的北街小學(現綿陽四中)學習《中共黨史》,由縣文教局副局長主持,縣政治學校的老師分組輔導,時間1個月。城區教師住在家里按時來參加學習,區、鄉教師自帶被蓋睡地鋪住在學校的教室里。在學校的大操場上講課,按照“中共黨史”的四個單元,我去講了四次、四個上午。大家都帶上小板凳坐在下面認真聽課,天氣很冷,寒風刺骨,仍不停地記筆記,不少教師的手都凍紅了。幾十年后有次我上公交車,一位我不認識的老人忙叫孫兒給我讓座,他說:“這是給爺爺講黨史的老師!”坐下后擺談中才知道,他就是參加學習的鄉村教師,可見大家對這次學習黨史的印象之深。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何德良(中共綿陽市委黨校退休干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