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4月4日,韓國憲法法院全票通過彈劾案,總統尹錫悅被正式罷免,成為繼樸槿惠之后第二位被趕下臺的韓國領導人。
這場持續百天的政治鬧劇,不僅撕裂了韓國社會,更牽動著中美博弈的敏感神經——最大在野黨黨首李在明能否乘勢上位?中韓關系會迎來轉機嗎?而美國對韓國加征的25%“對等關稅”又會讓局勢走向何方?
尹錫悅的倒臺,源于一場“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騷操作,2024年12月3日,他突發奇想宣布全國戒嚴,聲稱要“鏟除親朝勢力”,結果6小時后就被國會緊急叫停。
這場鬧劇直接點燃民眾怒火——數據顯示,60%的韓國民眾支持彈劾尹錫悅,連保守派選民都痛斥他“濫用權力堪比獨裁者”。
更諷刺的是,尹錫悅曾以檢察官身份將樸槿惠送進監獄,如今自己卻因“內亂罪”面臨無期徒刑審判。
韓國檢方已掌握多項鐵證:他指揮軍警封鎖國會、非法逮捕議員,甚至試圖用戒嚴令掩蓋妻子金建希的貪腐丑聞。
網友調侃:“青瓦臺魔咒沒躲過,倒是把韓國民主的臉都丟光了!”
隨著尹錫悅下臺,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成為最熱門的總統候選人,這位曾絕食24天抗議日本核污水排海的“硬漢”,憑借對華務實態度圈粉無數。
他公開表示“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并主張加速中韓自貿協定升級談判,民調顯示,其支持率領先執政黨候選人15個百分點。
但李在明并非高枕無憂,他身背違反《公職選舉法》的指控,盡管二審被判無罪,但檢方已提出上訴,若終審罪名成立,他可能被禁止參選公職。
更棘手的是,韓國社會分裂加劇——進步派與保守派的支持率差距僅3%,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改寫選情。
尹錫悅執政期間,韓國在中美間“走鋼絲”的策略徹底失敗,他配合美國對華芯片出口限制,導致韓國半導體對華出口驟降40%,現代汽車在華市場份額從6.2%腰斬至3.1%。
而美國給的“回報”卻是一記背刺——4月3日,特朗普宣布對韓國征收25%的“對等關稅”,比歐盟和日本還高5個百分點,直接威脅韓國每年1278億美元的對美出口。
反觀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中韓貿易額逆勢增長8.7%,新能源車、鋰電池等“新三樣”對韓出口激增62%。
若李在明上臺,中韓半導體產業鏈合作有望重啟,寧德時代與SK Innovation的電池合資項目也可能加速落地。
尹錫悅的“親美媚日”路線,讓韓國付出了慘痛代價,美國加征關稅后,現代汽車每輛出口成本暴增1200美元,三星電子被迫將部分芯片產能從德州回遷韓國。
而李在明團隊已放出風聲:新政府將推動“產業鏈多元化”,把對美依賴度從28%降至20%以下,同時擴大與中國、東盟的經貿合作。
這場經濟轉型的成敗,直接關系韓國未來,2024年韓國GDP增速僅1.2%,創十年新低,青年失業率卻飆升至22%。
若李在明能借中國市場重振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支柱產業,或許能復制文在寅時期的“對華紅利”——2018年中韓自貿協定生效后,韓國對華貿易順差一度突破1000億美元。
尹錫悅的垮臺,既是韓國民主的勝利,也是民粹政治的警示,而李在明的崛起,則為中韓關系打開了一扇機會之窗。
不過美國絕不會輕易放棄這顆“印太戰略棋子”——特朗普已放話要“重新談判美韓自貿協定”,并施壓韓國加入“芯片四方聯盟”。
這場政治地震的余波遠未結束,60天后的大選,不僅是進步派與保守派的終極對決,更是中美在東亞影響力的直接較量。
正如韓國《中央日報》所言:“選票背后,是選擇做美國的附庸,還是做自己的主人。” 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