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段 "沃爾沃總裁炮轟語音控制" 的短視頻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視頻中,沃爾沃汽車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亞太區總裁兼 CEO 袁小林以 "打開天窗" 的語音指令為例,質疑部分智能設計的實際價值 —— 當語音系統需要 4 秒完成操作,而物理按鍵僅需 1 秒時,這樣的創新究竟解決了什么用戶需求?這段言論被部分賬號簡化為 "傳統車企反對智能化",引發行業關于 "傳統 VS 新勢力" 的對立討論。但完整視頻顯示,袁小林針對的并非智能科技本身,而是行業內存在的 "為創新而創新" 的浮躁現象。
一、被誤讀的行業思考:袁小林的完整觀點是什么?
在上海車展的演講中,袁小林的完整論述圍繞三個核心維度展開:
用戶價值優先:他強調智能科技的本質是解決實際問題,而非參數堆砌。例如某品牌取消物理檔把改為屏幕操作,看似 "極簡" 卻破壞了駕駛員盲操的肌肉記憶;單踏板模式強制改變數十年駕駛習慣,反而增加安全隱患。
安全底線不可突破:作為以安全為基因的品牌,沃爾沃反對任何犧牲可靠性的 "創新"。如某車型取消轉向撥桿改為方向盤觸控,在高速行駛中可能因誤操作導致危險,這類設計被袁小林稱為 "標新立異的偽創新"。
可持續的創新觀:真正的智能化應兼顧傳承與進化。沃爾沃 EX90 搭載的 Luminar 激光雷達系統,融合 20 余項傳統安全技術與智能算法,實現 "硬件可靠 + 軟件智能" 的雙重保障,這才是他倡導的 "以人為本的創新"。
袁小林特別指出,汽車工業的本質是 "移動的安全空間",任何技術迭代都應服務于這一核心。他的質疑并非否定語音控制(沃爾沃 EM90 已實現六音區獨立識別技術),而是呼吁行業回歸 "技術服務于人" 的初心。
二、行業亂象:當 "智能化" 淪為流量工具
短視頻時代的信息碎片化,導致 "傳統車企反對智能科技" 的誤解廣泛傳播。但數據顯示,沃爾沃 2023 年研發投入中 60% 用于智能技術,其自研的 VolvoOS 系統已實現車路協同功能。袁小林真正擔憂的,是三大行業亂象:
參數競賽與體驗割裂:部分品牌用 "語音喚醒率 99%" 等數據造勢,卻忽視響應速度與操作效率的平衡。某新勢力車型語音控制需連續喚醒三次才能完成開窗,用戶最終回歸物理按鍵。
減配思維包裝成創新:取消實體按鍵表面是 "科技感",實際是降低成本。某車型取消后視鏡調節旋鈕,迫使駕駛員在屏幕二級菜單操作,違背人機工程學原理。
安全讓步于營銷噱頭:單踏板模式強制動能回收,導致緊急情況下老司機 "誤操作" 概率上升。中汽研數據顯示,2022 年相關事故同比增長 37%,部分品牌卻為續航數據堅持不改。
這些現象背后,是流量至上對行業本質的背離。袁小林強調:"真正的豪華是安全感,不是屏幕數量;真正的智能是潤物細無聲,不是打斷用戶的繁瑣操作。"
三、沃爾沃的破局之道:在傳承中進化
作為擁有 96 年安全基因的品牌,沃爾沃的智能化路徑始終遵循 "安全底色 + 用戶需求" 雙驅動:
技術融合:EX90 搭載的 DUS 駕駛員感知系統,通過電容方向盤與紅外攝像頭,實時監測駕駛員狀態,比單純依賴視覺識別的方案更可靠;配合激光雷達的 150 米障礙物探測能力,將 AEB 自動剎車時速提升至 85km/h,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交互邏輯革新:EM90 的六音區語音控制支持后排獨立指令,如 "老板位" 乘客可單獨調節座椅按摩強度,同時保留實體功能鍵滿足緊急操作需求,實現 "智能便捷 + 物理可靠" 的雙重保障。
可持續創新:即將投產的亞太區電池中心,不僅覆蓋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更通過太陽能光伏建筑實現 100% 清潔用電,將 "安全" 延伸至環境責任領域。
這種 "反浮躁" 的創新觀,在沃爾沃 2023 年中國市場調研中得到驗證:78% 的用戶選擇沃爾沃的首要原因是 "安全可信賴",而非智能配置參數。這印證了袁小林的判斷:穿越周期的品牌價值,來自對本質需求的堅守。
四、行業啟示:智能化需要 "溫度" 而非 "速度"
當行業沉迷于屏幕數量、語音指令詞庫等表面創新時,沃爾沃的思考提供了另一種視角:
用戶思維不是數據思維:真正的智能應減少用戶學習成本,而非制造操作壁壘。如沃爾沃保留的實體空調旋鈕,支持盲操且符合人體工程學,這類 "反潮流" 設計反而收獲高滿意度。
安全是智能化的前提:任何技術應用必須通過 "故障安全" 測試 —— 當語音系統失效時,物理按鍵能否保證基礎操作?沃爾沃的答案是 "雙備份設計",這才是對用戶生命負責的態度。
傳統與創新不是對立關系:三點式安全帶發明 60 年仍在守護生命,證明經典設計的價值。沃爾沃將燃油車時代積累的 2000 + 碰撞測試數據,融入電動車車身結構設計,使 EX90 的電池防護達到軍用級標準。
袁小林的言論被熱議,本質上是行業對 "何為真正創新" 的集體反思。當智能化進入深水區,或許我們更需要這樣的清醒聲音:技術的溫度,藏在對用戶習慣的尊重里;行業的進步,始于對本質需求的回歸。
流量退潮后,誰在守護汽車工業的初心?
短視頻時代的斷章取義,讓 "傳統車企反對智能" 成為吸睛標簽。但翻開沃爾沃的技術圖譜:全球首個量產激光雷達的豪華品牌、首個實現車路協同的安全系統、首個將電池回收納入全產業鏈的車企 —— 這個 "老品牌" 從未停止智能化腳步,只是選擇了一條更務實的道路。
袁小林的追問,不僅是對行業亂象的警示,更是對 "創新本質" 的叩問。當汽車從交通工具變為 "移動智能終端",或許我們更需要記住:所有技術的終極目標,是讓人在駕駛中更安心,而非在屏幕前更焦慮。這,才是沃爾沃 96 年來始終堅守的 "以人為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