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青秀山是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文化交流、科研科普為一體的風景名勝旅游區,是南寧的“綠肺”。融合了自然生態與人文底蘊,兼具文化體驗與生態教育功能,是市民健身、休閑漫步,游客探秘的“城市后花園”,
但如此美麗的風景,卻因為它的地理位置,給南寧的老城區和五象新區之間的交通帶來了很多麻煩,也帶來了顯著的交通分割效應。
青秀山作為一個大型山體,橫亙在中心城區與五象新區之間,形成了天然的地理屏障。這種地理布局導致主干道如民族大道、銅鼓嶺路、青環路等需要繞山而建,形成了“C”字型路網結構。這種結構不僅增加了道路建設的成本,還使得中心城區與五象新區之間的直線距離被拉長,需要通過環山或穿山通道連接。
瑯東片區從青秀路通往五象新區廣西體育中心,目前無路可走。所有車輛和行人必須繞開青秀山,多跑十幾公里,要么去擠南寧大橋,要么去擠良慶大橋。然而這兩個都是繞遠路算不上通行便利。目前五象新區入住率還不算特別高,在此情況下已經擁堵不堪,從老城區往五象新區上班、或從五象來老城區上班,堵路堵心。完全沒有起到新區的效果,交通互聯相當的差勁。
目前兩地主要通過南寧大橋和良慶大橋連接,但良慶大橋距離較遠(繞行約5.8公里),導致大部分車流集中于南寧大橋,嚴重影響了市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為了緩解南寧大橋的交通擁堵,有關部門曾考慮過建設跨江大橋方案,如體強大橋和那黃大橋等,但受到青秀山的制約,這些方案的執行性不強。例如,體強大橋的穿越青秀山隧道方案,雖然可以有效解決交通阻隔問題,但因涉及到青秀山作為核心保護區,軍事控制區,其實施性受到限制。
網友們說“不穿青秀山,對緩解擁堵意義不大”,但要穿山談何容易。
盡管面臨生態保護挑戰,但從長遠來說,如果要解決南寧大橋的擁堵問題怎么樣都繞不開青秀山的阻隔問題。
有關部門結合南寧市未來向東、向南空間發展戰略,系統研究了穿越青秀山東部的直連五象新區核心區的過江通道方案,該控制方案在分析朝陽片區、鳳嶺片區以及五象新區現狀基礎、人口分布、出行特征和未來交通需求的基礎上,重點提出五象新區與江北片區新增過江通道及通道與路網銜接的規劃方案。目前,《青環路-良慶大橋-青山大橋通道可行性規劃控制方案》已形成階段性成果。
同時規劃那黃大道北延線工程,通過隧道或立交形式連接五象大道與銅鼓嶺路,形成五象新區與鳳嶺片區的第二通道,緩解南寧大橋壓力。
另外要加強綜合配套措施,強化公共交通與多模式出行,加密地鐵、公交線路,推廣共享電單車接駁,減少私家車依賴。
新增通道需平衡生態保護與交通需求,短期內青秀山隧道等工程仍面臨審批和技術難題。但從長遠看,通過多通道布局(如隧道、橋梁組合)、智慧交通管理及區域功能疏解,南寧大橋擁堵問題有望逐步緩解。未來需持續推動規劃落地,并加強公眾參與,優化方案可行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