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滕州這座承載千年“善文化”的歷史名城,一場以社區為載體的文化書院建設實踐正悄然展開。從耄耋老人練習書法的墨香,到青年夜校非洲鼓的律動,從非遺手作的匠心傳承,到親子讀書會的朗朗書聲,滕州通過整合文化資源、創新服務模式,將“文化書院”打造為居民家門口的“精神家園”,走出了一條全齡友好、全域共享的文化惠民新路徑。
走進龍泉街道櫻花苑社區,悠揚的電吹管樂聲從二樓婉轉飄來。循聲而去,只見六七位老人正專注練習。“閑暇時光,我就愛來這兒和大伙湊湊熱鬧,大家因共同愛好相聚,一起學習。”授課的老師金芳,是滕州市一中的退休教師,懷著對社區文化建設的熱忱,在此開展義務教學。一墻之隔,太極拳與八段錦課程同步展開,居民們身著練功服,動作行云流水。
居民正在練習電吹管。
櫻花苑社區原是老舊小區集中區域,2021年成立社區后,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了“櫻”系列功能空間,僅2024年便開展活動200余場,惠及居民5000余人次。
“社區活動不是‘拍腦袋’定的,得摸清群眾想要什么。”櫻花苑社區黨委書記楊芳翻開一本厚厚的需求調查表,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居民的文化興趣。“我們通過入戶走訪建檔,精準對接居民需求,挖掘退休教師、民間達人等社區能人,讓他們成為文化服務的‘造血細胞’,成功組建起了各類社團。”
居民白云玲是社區首個社團合唱團的首批成員。“在社區活動推進過程中,我們留意到她在八段錦、柔力球方面頗有研究,于是依托她的特長組建了八段錦與柔力球活動小組。”楊芳說,越來越多像白云玲這樣的居民,從最初的活動參與者逐漸成長為組織者。如今,社區的“文化書院”已成為推動社區自治的強大活力引擎。
教授電吹管的老師金芳,是滕州市一中的退休教師。
為了更好地滿足“一老一小”的需求,櫻花苑社區還開展了家庭教育“聊吧”、讀書會、共享廚房等一系列特色活動。51歲的社區居民李祥華經常帶9歲的孩子來參加讀書會,“孩子最初閱讀習慣不好,不自信,自從參加了讀書會,改變很大,當主持人、做分享者都不怯場了。”
櫻花苑社區的讀書室。
與櫻花苑一河之隔的荊泉北路社區則聚焦青年需求,聯合轄區內萬達商圈資源,開設非洲鼓、普拉提等時尚課程。通過與櫻花苑社區資源互享,實現了“一老一小”與青年群體文化服務的全覆蓋。
這種“文化自循環”模式,在滕州市并非個例。在善南街道善國賈苑社區,全市首家社區醫院與五“善”服務空間構架起“15分鐘生活圈”,并依托學區優勢,打造了“多多讀書會”“四點半課堂”等品牌,同時與學校聯動,將非遺剪紙、國畫等“書院課程”引入課后服務。
多多讀書會。
在善國賈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二樓的“崇善學堂”內,一幅幅國畫、書法作品掛滿墻壁。“小朋友練習書法時,社區里很多熱心群眾都會自發來義務指導。”善南街道市派第一書記秦華介紹。
小區保安李廣波便是其中一員,他對書法造詣頗深,閑暇時就來教小朋友們練書法。李廣波笑著說:“看著小朋友們從最開始連握筆姿勢都不對,到后來能寫出漂亮的字,這比我自己寫好一幅作品還高興。”
在善國賈苑社區,文化的力量不僅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更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有力武器。社區巧妙整合轄區內企業資源,積極開設創業團、招聘課程、青年夜校等活動,幫助居民解決就業創業難題。2024年年底舉辦的一場招聘活動,吸引了400多家企業踴躍參與,為居民搭建起廣闊的就業平臺。
青年夜校文創集市吸引了大量居民。
為避免文化社區建設“曇花一現”,善國賈苑有三本臺賬:貼著便利貼的“居民心愿冊”記錄著283條文化需求,畫滿星標的“能人檔案”收錄56位文體骨干信息,實時更新的“資源地圖”標記著轄區企業、學校可共享的場地設施。這種精細化運作模式,確保文化服務始終貼合居民生活,“接地氣” 地持續開展。
據介紹,滕州市以“誠善、禮善、和善、德善、美善”五大文化基因為軸心,創新構建“書院+”社區治理新范式。全市將建設13個“文化書院”,通過“空間再造+文化活化”雙輪驅動,打造出覆蓋老中青幼全齡段的“文化浸潤生態圈”,持續為居民的生活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讓這座歷史名城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文化光芒。
(大眾新聞·農村大眾記者 劉雯 通訊員 刁文鑫 劉瑞 葉慧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