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不是你撞的,那你為什么要扶,你是個好人,但你真的沒用。”
老人倒地要不要扶?這個本不該成為問題的問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只是這次的風向變了,中國公安大學教授建議扶了老人被訛天價賠償的,如果老人沒有證據證明,就按“敲詐勒索”起訴。
那么老人摔倒到底要不要扶?扶不扶問題是否能迎來大結局?
人善就活該被人欺?
出門在外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能幫一把是一把,看到摔倒的老人伸出援助之手,這都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意外往往是在不經意間到來的。
當年轟動全國的“彭宇案”想必很多人還有印象,該事件發生在2006年南京的一個廣場上,老人徐壽蘭在等公交的過程中和彭宇發生了碰撞,導致老人被撞傷,彭宇見狀第一時間扶起老人,并和家屬一同把老人送往醫院治療。
這本來是一件暖心的救人事件,誰承想老人醒來的第一件事竟是指認彭宇是“兇手”,是他把老人撞到的,隨后還把彭宇告上法庭,要求他賠償老人13.6萬元,對此彭宇肯定是不接受的,他覺得自己很委屈。
明明自己是好心扶起老人,結果最后卻要被訛,這件事在當時引起非常大的轟動,造就出很多“名場面”,還有一句“名言”流傳至今,既然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要扶?
有了這個前車之鑒,人們在做善事之前有了三思而后行的顧慮,如果自己去做了善事,案發現場有沒有人能為自己證明、有沒有監控拍攝到老人是自己摔倒的、自己有沒有能力應對老人的敲詐勒索行徑。
雖然當年經過調查,彭宇案中彭宇和老人確實有相撞的行為,證實彭宇并不無辜,但該案件所帶來的影響卻是大眾始料未及的,人們做善事之前開始考慮起后果來了。
當做好事也要考慮后果時,善意就變得不純粹了,而這件事也成了打開潘多拉魔盒的鑰匙,它教會人們一個掙錢的新方式,摔倒訛人,這是一個在法治之外能無本萬利的“好生意”,路邊摔倒的老人,尤其是沒有任何人證、物證下摔倒的老人成了洪水猛獸。
老人倒地扶不扶?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代傳給一代,傳了幾千年,如今要在我們這一代斷了嗎?
2014年在春晚的舞臺上,沈騰、瑪麗給觀眾帶來一部震撼人心的小品表演《扶不扶》,瑪麗飾演的老太太摔倒在地無人管,熱心小伙“郝建(沈騰飾演)”義無反顧上前扶起老太太,結果卻被老太太誤會是郝建撞的。
沒有人證、沒有物證、更沒有監控,郝建這下可算是有理說不清了,但好在老太太不是那種不講理的人,郝建也不是那種見死不救之人,最后雙方也迎來了完美結局,郝建的肺腑之言也成了撥開迷霧的那雙“手”。
人倒了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嗎?人心一旦倒了,想扶都扶不起來,這告訴我們老人摔倒了就應該扶,但不是每個老人都像小品中老太太那樣通情達理,萬一扶的是那種蠻不講理的怎么辦呢?
在小品《扶不扶》中,還有一個深入人心的角色,因為心善扶老人被訛,座駕從最開始的寶馬變成最后的自行車,他被訛了但還是義無反顧去扶,結果把自己扶成了“傾家蕩產”,就這還有人愿意義無反顧的去扶嗎。
在舞臺上,故事的結局大多都是好的,但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大批的東郭先生和呂洞賓,并不是所有的善意都能善終,好人并非有都有好報,就像醫院會救一個有錢的壞人,但絕不會救一個沒錢的好人,這就是現實。
不知道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利用大眾同情心去干那些令人不齒的勾當,引起社會諸多不滿之聲,而針對這種亂象,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提出建議,對于這種“扶老被訛”的現象,如果老人拿不出充足證據證明,就以敲詐勒索起訴。
畢竟他沒有證據,那就可以理解為老人是在故意碰瓷,這要根據老人敲詐金額大小,如果是天價賠償費,那就是敲詐勒索跑不了了,但如果索要賠償較少,情節較輕的就處以罰款,不能讓做好事的人心涼
“扶不扶”迎來最優解?
沒有證據的訛人,不是罰款就是起訴,李教授的這個建議很快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對于那些“壞老人”就應該這么多,但這個建議真的能保護人的善舉嗎?
看到老人摔倒,道德和良心告訴我們應該去扶,可殘酷的現實證明,扶人有風險,除非你不差錢,但也有例外情況。
2023年湖南一個車水馬龍的街頭,一位老人倒地不起無人問津,這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其實都不是,可能是大家掂量了自己的余額,發現沒有能力扶起老人。
但就在這時,一位善良的大學生看到了倒地的老人,道德讓她伸出援助之手,本以為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老人沒有訛人的缺口,但事實證明女學生還是太年輕了。
她把老人送進醫院之后,還墊付了1000塊錢的醫藥費,結果一扭頭老人發力,咬定是女學生把他撞倒的,更離譜的是老人家屬也認定是女學生肇事,她扶老人就是因為心虛才扶的,要求女學生賠償損失,這是什么強盜邏輯?
無奈之下女學生報警處理,但好在有監控證明,老人是自己摔倒的,最后經過法院審判,老人年紀大了就不處罰了,但老人家屬難逃其咎,“喜提”14天牢獄生活,并賠償女學生6.8萬元的精神損失費。
這是中國首例老人訛人被判刑的案例,看的不少網友拍手叫絕,國家終于出手整治這種現象了,而此事過后,訛人亂象仿佛是踩下了剎車一樣,整個社會都跟著清明了不少,但總有人覺得互聯網沒有記憶,風頭過去以后繼續“行兇”
去年8月中旬左右,有小伙好心攙扶路邊摔倒的老人,結果卻被老人誣陷小伙對其進行了毆打,這樣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又登上了風口浪尖,不少網友都在為小伙打抱不平,而最后的結果也是大快人心,老人被行拘了。
可這件事過去沒多久,又有老人在藥店暈倒,但藥店店員并沒有在第一時間扶起老人,而是撥打了報警電話,最后老人因錯過最佳搶救時間不幸離世,事件發酵后有人理解店員的行為,但也有人責怪店員,就是店員的猶豫才導致老人去世的。
人心的成見就像座大山一樣,你管你怎么做,都會有人不滿,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教就會,所以遇到這種事還是要冷靜思考,無愧于心即可。
從上訴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哪怕有法律在,還是有人大膽嘗試,盡管結局不是罰款就是被拒,可還是有人依舊我行我素,但好在善有善報,不讓好心人寒心,人善就不應該被人欺,但話又說回來了,如果你遇到摔倒的老人了,你會不會扶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