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評論員 程千凡
太平洋的季風依舊吹拂著越南西貢河三角洲的稻田,但那些在稻田間蜿蜒的鄉間公路上,滿載紡織品的集裝箱卡車突然失去了方向。當特朗普政府將關稅的利刃刺向全球供應鏈時,這個曾經因中美貿易戰收獲“漁翁之利”的東南亞國家,突然發現所有通往海洋的道路都布滿了帶刺的鐵絲網。
在金邊皇宮斑駁的城墻下,柬埔寨商務大臣的嘆息聲穿透熱帶雨林的晨霧。49%的最高關稅稅率,這個在185個國家中顯得格外刺眼的數字,像一道突如其來的閃電劈開了這個農業國剛剛編織的全球夢。
在胡志明市郊外的工業園區,縫紉機轉動的聲音突然變得刺耳。那些為GAP和耐克代工的流水線,原本像精密咬合的齒輪般運轉,此刻卻發出困獸般的嗚咽。當越南服裝出口44%的訂單來自美國時,46%的關稅稅率無異于給整個行業判了死刑。企業主們翻遍世界地圖,卻找不到能替代美國市場的避風港。
這場風暴的中心,美國硅谷的玻璃大樓里正醞釀著另一場危機。蘋果公司的設計師們凝視著圖紙上那些優美的曲線,卻不得不計算每個弧度背后的關稅成本。當“中國制造”的標簽成為原罪,當印度富士康工廠的擴張計劃被關稅陰霾籠罩,庫克突然發現,那個曾經讓iPhone風靡全球的全球供應鏈,正在變成勒住自己咽喉的繩索。
歷史的車輪在此刻發出刺耳的摩擦聲。1955年日本在美國幫助下正式加入GATT。日本汽車、德國機床、美國芯片,這些工業文明的最美結晶,在關稅減讓的河水中自由流淌。可如今,當美國將平均關稅從2%推高到16.5%,這何嘗不是對歷史的背叛?
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特朗普看著墻上懸掛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簽署照片,或許正沉醉于“美國優先”的幻覺。他看不見密歇根州那些空置的汽車廠房,如何與越南胡志明市的紡織廠形成命運的鏡像;他聽不到俄亥俄州鋼鐵工人失業的嘆息,怎樣與柬埔寨農民失去訂單時的慟哭產生共鳴。當保護主義的鐵幕降下時,沒有誰能成為真正的贏家。
但歷史的韌性總在絕望處顯現。東京的談判桌上,日本首相正在闡述CPTPP的擴容計劃;布魯塞爾的會議室里,歐盟貿易代表正研究數字關稅的替代方案;就連一向謹慎的瑞士鐘表匠,也在探討如何用區塊鏈技術繞過貿易壁壘。這些細碎的微光,如同當年日內瓦湖上的晨霧,正在積聚成沖破陰霾的力量。
自由貿易的燈塔不會永遠熄滅。當各國開始重新計算關稅壁壘的真實成本,當消費者用錢包投票反對價格暴漲的商品,當企業用訂單重構全球供應鏈,那些被關稅割裂的鏈條,終將以新的形態重新連接。畢竟,太平洋足夠寬廣,容得下不同的發展模式;人類的智慧也足夠深邃,能創造出超越保護主義的解決方案。只是這個過程,注定要比當年日內瓦湖上的晨光更加漫長而曲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