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一員虎將,他本是魏將,被俘后拜入諸葛亮麾下,此人足智多謀、驍勇善戰,屢立奇功,在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以后,肩負起丞相遺志,主持北伐大計。景耀六年,劉禪投降魏軍,并敕令姜維投降,自此蜀漢滅亡。
因為投降,姜維深受唾罵,后世紛紛指責他辜負了諸葛亮的信任,然而,直到他被殺害82年以后,隨著一封藏在蜀宮的密信重見天日,他投降的真相也終于大白。
冀縣被俘,辭魏拜蜀
姜維出生于天水郡冀縣,字伯約,所以他在自報家門時總是會說“天水姜伯約”。他的父親叫姜囧,生前是天水郡的一名功曹,為人耿直勇猛,在抵抗外敵入侵時戰死沙場,當時姜維還是個年幼的孩子,失去依靠后,只能和寡母艱難度日。
姜囧活著的時候非常重視對兒子的教育,從小教他讀書寫字,教他兵法策略,希望他長大后能繼承自己的官位,做一名保家衛國的將軍。
姜維不負所望,自幼飽讀詩書,能文能武,一直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和其他同齡人還有很大不同,旁人都厭惡晦澀拗口的儒學著作,偏他沉浸其中忘乎所以,還常常跑去和老先生探討儒學,他見地深刻,所悟所言令人驚嘆。
寒來暑往,姜維也成長為意氣風發的少年郎,母親勸他繼承父親的志向,投軍報國,做一個少年將軍,但他覺得自己資歷尚淺, 不能貪功冒進,應該從基層做起積累經驗,所以在天水郡做了一名中郎。他才華出眾,很快就引起了上司的關注,外出巡視常常把他帶在身邊。
三國時期,蜀漢代表著漢室的正統,加上劉備愛民如子、素有賢名,深受各地老百姓的歡迎。諸葛亮北伐時期,每到一地必引起巨大轟動,大家紛紛夾道歡迎,希望蜀漢軍隊能光復大漢王朝,給他們帶來和平。
百姓的反應令魏軍十分恐懼,因此每當聽說蜀漢軍隊即將到來,就會派出大批人馬四處巡查,以防百姓發動叛亂。
這天,刺史郭淮像往常一樣,帶著姜維巡視各地,巡視途中忽然傳來蜀軍逼近的消息,眾多大魏官員倉皇逃竄,天水太守馬遵命令姜維殿后,等其他人都跑進城的時候,他才快馬加鞭趕來,可是迎接他的只有緊閉的城門。
他孤零零一人在城門外高聲呼喊,任他喊啞了嗓子都無人應答,眼看蜀軍越來越近,他只能調轉馬頭,逃往冀縣老家,令人沒想到的是,冀縣同樣是城門緊閉,所有守城官員對他的呼救置若罔聞,仿佛大家達成了某種協議,要將他徹底拋棄。
姜維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在絕望之中被蜀軍包圍,看著周遭虎視眈眈的屬國士兵,他心中無限悲涼,忍不住哀嘆一聲。
寧做亡臣,不做降將,別人不仁,他不能不義,思及此拔劍出鞘,準備自刎以全忠義之名。
雪亮的劍揮向頸間,一代名將即將身死謝幕,就在此時,忽然嗆啷一聲響,姜維的劍被人打落,來人一身鎧甲,身材高大,虎目圓睜,正是蜀軍名將趙子龍。
原來趙子龍早就聽說過姜維的名號,認為他是一名難得的人才,可惜是敵非友,每每提及語氣里都是惋惜。所以當他聽聞姜維被俘,心中大喜,快馬加鞭趕來相見,終于在關鍵時刻救下姜維的性命。
趙子龍把姜維引薦給諸葛亮,彼時蜀漢正是用人之際,而諸葛亮已到暮年,軍中急需年輕血液的加入,得知姜維是位了不起的少年儒將,有心將他收入麾下。而對姜維來說,諸葛大名垂宇宙,他早有仰慕之心,如今見他真誠相邀,自己又被魏國拋棄傷透了心,再三思慮,最終選擇辭魏拜蜀。
拜師孔明,北伐悍將
姜維歸降蜀漢沒多久,馬謖痛失街亭,導致諸葛亮的北伐大計破產,蜀漢軍隊損失慘重。
此時的諸葛亮心力交瘁,而姜維的到來給了他莫大的希望,他將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姜維,希望將他培養成優秀的將才,將來可以繼承他的遺志。
兩人雖然沒有舉行過正式的拜師禮,但在姜維心中,諸葛丞相就是他的恩師。也正是這樣真誠的知遇之恩,他打心底敬重諸葛亮,在諸葛亮病逝后接過北伐重任,為光復漢室嘔心瀝血,不惜付出生命。
姜維拜蜀的時候,諸葛亮麾下已經有很多悍將,論資歷、論軍功、論地位,在姜維之上者眾多,但是能和他獲得相同待遇地沒有幾個。
姜維投誠的第二年,就被冊封為陽亭侯和奉義將軍,統領五千虎步軍,須知虎步軍是蜀漢的主力野戰部隊,每個士兵都是百里挑一的精兵,即便是蜀漢五虎將之一的趙子龍,手下也只有一萬多的士兵,從這點就能看出諸葛亮對姜維多看重。
姜維投誠的第三年,獲封征西大將軍,帶領軍隊四處征戰,所向披靡,成為蜀漢軍中一員虎將。
時間很快來到建興十二年,這是整個蜀漢最悲痛的一年,這一年蜀漢的頂梁柱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姜維謹遵丞相遺囑秘不發喪,指揮軍隊有序撤退。
彼時司馬懿正在不遠處虎視眈眈,隨時準備發起進攻,如果不是諸葛亮神機妙算,臨終前妥善做好安排,加上姜維嚴格執行遺囑,只怕蜀漢大軍危矣。
諸葛亮去世后,姜維主持北伐,由于連年征戰,蜀漢軍隊損失慘重,百姓整天處于戰火中苦不堪言,慢慢地朝野內外一片埋怨之聲。
姜維心有鴻鵠志,奈何蜀漢日漸式微,根本無力支持他繼續征戰,他時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每每懷念諸葛亮在時軍民齊心的景象。
另一方面,劉禪重用宦官,朝政大權被宦官把持,那些人經常在后主面前構陷姜維,請求剝奪他的兵權,而姜維遠在軍中,鞭長莫及,無法替自己辯白,最后只能無奈地離開軍營。
關于劉禪為什么不肯重用姜維,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劉禪雖然不像劉備那樣賢明,但他對諸葛亮的信任并不比劉備少,很多人戲稱諸葛亮寫的《出師表》就是劉禪的用人標準,凡是出現在《出師表》里的人員都會獲得重用,而姜維并不在《出師表》名單里,所以不管他多能打仗,劉禪都堅決不肯用。
那么,姜維為什么不在《出師表》里?難道是諸葛亮認為他能力不行?
并非如此,實則是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時候,姜維還是魏將,尚未投誠蜀漢,根本不可能出現在《出師表》里。
蜀宮密信,洗脫罵名
姜維沉寂沒多久,蜀漢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景耀六年,魏將鄧艾和鐘會兵分兩路攻打蜀地,此時跟隨劉備創業的蜀漢名將要么早已離世,要么垂垂老矣,能夠領兵打仗的竟然沒有幾個。
姜維主動上表陳述他的部署建議,希望能防患于未然,可惜被蜀漢軍中的一些平庸之輩扯了后腿,黃皓錯誤估計敵情,致使蜀漢群臣在魏軍過來的時候才反應過來,蔣舒在兵臨城下時開城投降,戰略要地拱手讓人,這一系列操作徹底斷送了蜀漢42年的基業。
在魏軍的兇猛攻勢下,蜀漢軍隊節節敗退,姜維苦苦支撐,依然無法挽救敗局。鐘會愛才,主動給姜維寫信,如果他愿意投降,自己會在主上跟前替他美言,良禽擇木而棲,蜀漢氣數將盡,不如歸順更加強大的大魏。勸降信字里行間真誠滿滿,但最后卻被姜維當廢紙丟棄。
姜維誓死抵抗,要與蜀漢共進退,誰料轉頭就被劉禪賣了。劉禪向鄧艾投降,同時命令姜維也要投降。姜維收到命令后目眥俱裂,氣得拿刀揮砍石頭,可上命不可違,最終只能選擇投降。
這一舉動也讓他被迫背上不忠不義的罵名,直到他離世82年后,有人在蜀漢宮殿中發現一封他寫給劉禪的信,他在信中安慰劉禪不要心灰意冷,困境是一時的,他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也要復興漢室。
原來,姜維并非真心歸降魏軍,他只是假借歸降讓敵人放松警惕,以便他從中挑撥魏將之間的關系,令敵人內部分裂,讓他們自相殘殺,自己再找機會東山再起。
可憐他一片赤誠之心,如果不是這封密信重見天日,只怕他就要蒙冤千古了。
按照姜維的計劃,他會說服鐘會反叛曹魏,讓鐘會和鄧艾窩里斗,借鐘會之手除掉鄧艾,然后他再找機會除掉鐘會,反攻魏國。然而他高估了鐘會的能力,非但沒能反叛成功,還遭到鄧艾的反殺,連累自己也跟著被誅殺。
姜維被稱為漢朝最后一名忠將,他在歸降蜀漢后,一直以諸葛亮的理想為志向,忠心耿耿輔佐后主,為此不惜背上千古罵名,好在老天垂憐,最終還了他的清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