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曾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好經驗和好傳統。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家校聯結的方式正面臨新的挑戰。新時期還要不要家訪?如何讓家訪效果更好?
中國教育報邀請一線教師與專家學者就“家訪”問題發表了看法和建議,小編進行了摘編,一起來看——
觀點篇——教師有話說
1
如何突破“家訪遇冷”困境
首先,打破單一模式。除了傳統的入戶家訪,教師還可以“反向家訪”,邀請家長來學校,或者雙方約定好合適的時間,去學生家附近的咖啡館、公園等公共場所。
其次,加強溝通理解。教師可以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提前與家長預約家訪時間,并詢問家長是否有顧慮。 在溝通中,認真傾聽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家長的想法,讓家長感受到老師的誠意和關心。
再次,創新溝通機制。教師可以通過定期召開線上家長會,以及建立班級微信群、QQ群或釘釘群等方式,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的情況和學校的信息。 同時,了解家長的需求和困惑,增強家校之間的信任和互動。
——陸青春(浙江省寧波市高新區實驗學校教師)
2
如何在家訪中實現家校間
雙向的“喚醒”與“共情”
一是在角色轉換中建立信任。當老師轉換角色、多一些換位思考時,更容易收獲學生和家長的信任,從而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正面的作用。
二是在場域延伸中走近彼此。教師在家訪中要善于從家庭環境、成員互動等細節中發現問題,盡量營造一種安全、平等的氛圍,讓學生和家長愿意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和想法。
三是在語言重塑中平等交流。 教師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家長平等交流,語言要具體、接地氣,要讓家長和學生易于接受,這樣才能有效拉近教師與家長的距離,讓溝通更真實、有效地發生。
——曹志堅(江蘇省江陰市北漍中心小學教師)
3
教師在有效的家訪中
應承擔什么角色
觀察——教師要成為敏銳的觀察者,捕捉家居細節中的教育線索。
診斷——教師要擔任專業的分析師,將碎片信息整合成教育圖譜。
開方——教師要化身智慧的策劃師,提供定制化的成長方案。
——尹俊秀(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廬陵學校教師)
舉措篇——各地有創新
4
有哪些新穎的
家校溝通模式值得借鑒
“教育觀察式”
杭州某校的教師團隊通過首次家訪繪制出“家庭文化生態圖”,三個月后追蹤教育要素變動,學期末再形成學生的動態成長檔案。
這種深度參與式觀察,可以使教師發現學生微妙的情緒變化和其背后原因,以及學生家庭的個性化需求。
“家校共育工作坊”
東莞某校的教師邀請家長用黏土塑造心中的教育圖景,用角色扮演重現親子沖突場景。
當一位父親在扮演孩子時突然哽咽,“原來我每次摔門而去時,孩子的心里是這樣害怕”,教育的共情真正在場域中流動起來。
“家庭微課程”
上海某校的教師作為家庭文化的研究者,記錄祖輩講述的移民故事,整理家庭中的父親修理摩托車的工序圖,將這些生活智慧轉化為教學資源。
當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被看見、被尊重,真正的家校聯結建立起來時,真正的教育公平也開始生根發芽。
——肖珊珊(河北省雄安容和樂民小學教師)
5
在數字化時代
如何構建新型家訪體系
技術維度:現實技術提供解決方案
北京市朝陽區開展“VR全景家訪”,通過360度攝像設備記錄學生生活空間,教師可在約定時段遠程觀察其學習環境,既保留場景感知功能,又規避隱私侵犯風險。
內容維度:從“問題導向”轉向“成長敘事”
上海市靜安區推行“教育畫像”項目,通過AI分析生成學生多維發展報告,使家訪對話聚焦于潛能開發而非問題糾錯。
杭州某小學采用“家訪菜單”模式,提供學業規劃、心理輔導、親子關系等十余個專題模塊,家長可自主選擇會談主題,實現精準化服務。
關系維度:重構平等對話機制
成都七中實施“三方會談”制度,引入學生作為家訪主體,形成“教師—家長—學生”的等邊三角形對話結構。
——劉斌(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三圣鄉櫻桃小學教師)
建議篇——專家有思考
6
教師在家訪時應注意哪些原則
“加”:增加情感與信任
每次家訪前,教師可以提前做一些準備,除了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關系、成長經歷、興趣特長等,以便在交流中有的放矢。
“減”:減少形式與負擔
教師應當讓家訪回歸真誠對話的本質,摒棄形式主義的要求。 另外,教師也要注意減輕家長的心理負擔,不要有高高在上的心理或姿態。 如果遇到家長對學校有誤解,教師應采取積極的態度,進行坦誠溝通。
“乘”:發揮乘法效應
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與家長共同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來。 另外,教師在智能化時代要融合科技手段,提高家訪時的效率。
“除”:祛除功利與焦慮
教師應當用專業知識和科學理念引導家長樹立長遠的成長型思維,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要在保障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前提下,注重挖掘其潛在的興趣和能力,培育良好的生活習慣、思維品質、人際交往能力等。
——宋早紅(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本文來源|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文章《今天,我們怎么延續“家訪”好傳統》
本文轉自|中國教育報好老師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梁瑞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