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來講《楞嚴(yán)經(jīng)》,前面佛通過鐘聲,來告訴阿難他們,能聞之性是常住不滅,接著即是進一步總結(jié)。
「是故阿難,聲于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yīng)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譯文」:“所以阿難,聲音在聽聞中自有生滅,并不是為了你的聽聞,聲音才有生或有滅。使你的聞性,成為有,或成為無。
你還在顛倒中,把聲音疑惑為聽,無怪你昏迷,把常住的作為斷滅。總不能說:離開了動靜閉塞開通之外,沒有聞性存在吧!”
「解讀」:因為阿難把聲音當(dāng)作了能聞之性,也就是認為能聞之性離開了聲塵,就沒有了。
那么就錯誤的認為,有聲音時,能聽到聲音,所以有聞性;沒有聲音時,不能聽到聲音,所以沒有聞性。
這是把聞性跟聲音搞混淆了,認為聲音就是聞性,那么沒有聲音時,聞性就斷滅了。
但實際上并非如此,你的能聞之性并不是跟隨聲音而生滅的。
聲音自己自然有生滅,并不是為了你的聞性而有生滅。也就是,不是為了讓你的聞性有生滅,于是聲音就有了生滅。
聲音是自然就有生有滅,但是你的能聞之性沒有生滅,不是有聲音,聞性就有,不是聲音消失,聞性就無,你的聞性不會隨聲音的有無而變化。
只是阿難還在迷惑顛倒中,著在聲相上,于是把有生滅的聲塵,看成是不生不滅的能聞之性,把聲塵和能聞之性混為一談。
然后就誤以為聲塵的有無,就是聞性的有無。所以難怪阿難會迷惑的認為:離開前塵,常住不滅的真心會斷滅。
所以不能說:離開動靜兩種聲塵,以及耳根的閉塞、開通,你的能聞之性就消失了,不是這樣的。
因為動時有聲,你知道有聲音;靜是無聲時,你知道沒有聲音;耳朵閉塞時,你知道沒有聲音;耳朵開通時,你知道有聲音。
這個知道一直都在,這個就是能聞之性,不然是誰在知道呢?難道無聲時,你就不知道了嗎?可分明知道此時無聲,那這個能知道無聲的是誰?不正是你的能聞之性嗎?
只是世人著相顛倒了,所以才不能認識它,于是認為聞性有生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