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來講《楞嚴經》。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p>
「譯文」:阿難對佛說:“世尊!如佛所說的。因地的覺心,要求得到常住不壞,就要與果位的不生滅覺性相應?!?/p>
「解讀」:就是說因地知見要正,下手修行才不會走彎路,不會誤入歧途,才能圓成佛果。
也就是前面講的二種發覺初心,這是對前面佛講的因地的兩種發心做總結。
也就是: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成為因地心,然后圓成果地修證。
簡單來說,就是因地的發心也要依不生不滅,要與果地不生滅的覺性相應。
而小乘認為有生死可滅,有菩提可生,這依然還在生滅之中,這是因地以生滅心在修行,所以無法圓成果地,只能證得阿羅漢果。
故大德曰:“若以生滅心為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即義不相應也?!?/p>
如果是依六根的見聞覺知之性,那么就是依不生不滅之性,因為能見能聞之性,就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才說:“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