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功能性動作系統(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目前已在競技訓練、大眾健身與康復醫學等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它在功能動作表現評估、損傷篩查、康復訓練、糾正性訓練,以及提升整體運動表現方面具有明顯的效果。本文探討了功能動作系統在動作評估、損傷篩查、糾正練習等方面的應用效果與實施方法。
1 FMS及價值
功能動作系統的核心理論包括區域依存理論、神經動作發育理論、神經肌肉控制理論等。
區域依存理論(Regional Interdependence)是功能動作系統中一系列篩查評估體系形成的理論基礎,認為身體各區域之間存在依存關系,看似與主訴癥狀無關的區域,往往是造成疼痛或功能障礙的根源,不僅表現在相鄰的環節之間,還可能涉及更遠的環節之間的神經肌骨反應。
神經動作發育理論強調不同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有相同的運動發展規律,身體各部位具有基本的靈活性和穩定性,綜合成為動作模式,而基礎動作模式是更高級、復雜的運動技能的必要基礎。功能動作系統中的篩查和評估,是識別動作模式中的問題,加強最薄弱或受限最多的環節、加強整體運動鏈、改善動作模式。
神經肌肉控制理論強調神經系統和本體感覺的激活在促進運動表現方面的重要性。只有充分激活神經系統和本體感覺,才能使神經系統及時獲得精準的運動反饋信息,精確地控制肌肉完成復雜動作,提高動作質量。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特點是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針對性,在一定程度上與跑步輔助訓練的特點相吻合,具有解決問題手段的綜合性和多環節運動鏈的訓練特點,強調核心穩定性、神經肌肉與本體感覺訓練、動作模式訓練等,包括康復性、預防性、一般、專項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四類。
跑步在動作、姿勢穩定和身體排列之間進行整合和協同,以達到技術要求。評估功能動作的表現,能夠了解動作模式的特點,找出運動功能薄弱之處,制定針對性的個體訓練方案,使其運動功能滿足專項需求。例如,通過功能動作評估系統探尋疼痛根源,有助于預判一些與動作有關的傷痛風險——即使這些損傷未必與跑有關,也不一定因跑誘發;但是,一旦發生,同樣會影響訓練的持續性。針對評估結果,采用糾正性訓練進行改善,為可持續訓練和提高表現奠定堅實基礎。
該系統在跑步中的應用具有必要性和適應性。
一是,以動作表現為基礎的評估訓練方法,強調動作模式基礎。動作模式是指人體具有一系列相同的空間、時間、形狀和方向等成分的解剖動作組合,對跑者進行功能性篩查有助于觀察其動作模式。
二是,符合“重在預防”的要求。
三是,主要訓練多關節、多肌肉、多平面動態任務的運動模式,可以有效訓練平衡能力和敏捷性,符合專項體能的要求。
四是,遵循從基礎到專項的循序漸進原則。
五是,針對個體的評估與訓練,能夠提高訓練的準確性與有效性。
2 FMS的應用
2.1 FMS與風險評估篩查
我們必須承認,要搞PB,就少不得“三從一大”,這一過程必須控制損傷風險。不僅要了解損傷的原因,還需通過評估篩查,盡早發現薄弱的環節,及時針對性干預,降低損傷風險。
FMS有七個測試動作,涉及全身主要環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特點是強調動作模式和質量,通過對基本動作模式的評價,分析薄弱環節及損傷風險,及時設計和實施針對性訓練,預防損傷。
FMA強調評估與治療的整體性原則,認為身體各運動環節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依存的關系,打破了“哪痛醫哪”的診治思路。
2.2 FMS與糾正性練習
跑者問題 主要是 核心區穩定性差、 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的 靈活性 不足。
靈活性和穩定性不足的錯誤動作模式,會使一些基礎動作能力受到影響,導致過度代償和動作不對稱。良好、正確的動作模式是專業技術能力的必要基礎,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可以了解動作模式的問題及相關的薄弱環節,設計糾正調整的訓練方案。
例如,骨外科的康復治療師和省隊國家隊的體能教練,會選擇深蹲、軀干穩定俯臥撐、旋轉穩定性等功能動作評估,進行強化胸椎靈活性、核心部位和脊柱穩定性、改善深蹲動作模式等靈活性與運動控制訓練,進行糾正。靈活性訓練主要包括呼吸訓練、緊張肌群的放松。運動控制訓練按照無負重位、四點支撐位、膝跪位和站立位的順序進行。
文字 | 溫柔 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 教授
照片 |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