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焦氣機與神志的關系,今特從中焦氣機為五神臟氣機樞紐角度再行探討。
01
中焦氣機為五臟氣機之樞紐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至”,有往來之意,“至陰”,有承陽啟陰之用,說明中焦脾胃有上下升降、轉輸往復的作用。
《素問·刺禁論》說:“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使”與“市”可引申為通暢之意,即肝心肺腎四臟之氣的升降出入,要依靠中焦脾升胃降的作用。
中焦脾胃氣機為五臟氣機之樞紐,主要包括三方面。
其一,從中焦脾胃位于中央而言。
五臟位置,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居下,居下者宜升;脾胃位中,通連上下,故為升降之樞紐。
五臟的升降無不依中焦脾胃升降氣機配合來完成,故吳達《醫學求是》云:臟腑之氣機,五行之升降,“升則賴脾氣之左旋,降則賴胃土之右轉也。故中氣旺則脾升胃降,四象得以輪旋。中氣敗則脾郁而胃逆,四象失其運行矣”。
其二,從中焦脾胃屬土,不獨主于時著眼。
《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即人體五臟六腑均有脾土之氣,故李杲《脾胃論》中就有“肺之脾胃虛”的論述。
明代周慎齋的《慎齋遺書》進一步發揮了這一觀點,他認為,人體胚胎發生到形成五臟之時,五臟中任何一臟都具有了類似脾胃的形質和功能,明確提出“心之脾胃”、“肝之脾胃”、“肺之脾胃”、“腎之脾胃”、“脾胃之脾胃”,即五臟之中,每一臟皆有脾胃的論點。實際上這是把脾胃分成五臟之中的“宏觀”脾胃和一臟之中的“微觀”脾胃。
這一觀點反映到臟腑氣機即脾胃氣機為五臟氣機樞紐有兩個含義:一是在五臟這一整體中,宏觀中焦脾胃是其氣機之樞;二是在每一臟氣機運動中,也有中焦脾胃氣機,即每一臟的升降之力依靠的是中焦脾胃升降;
第三方面,中焦脾胃升降,主持諸臟出入。五臟雖主藏精氣,但亦有出入問題。
首先,五臟精氣皆靠后天水谷精微來滋養、填充,這是五臟的入,當由中焦脾胃升降氣機所主。而五臟的出,主要表現有二,一是向全身輸布精微物質,如肺主宣降,布散精微透達上下等;二是濁氣通過傳化之腑或自身排泄,如《素問·五臟別論》云:“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五臟向全身輸布精微和自身排泄濁氣靠的是臟腑本身的升降功能,但亦需中焦脾胃升降氣機為之主持。
可見,五臟之氣的升降出入由中焦脾胃氣機所主,即中焦脾胃升降氣機為全身氣機之樞紐。
02
神志活動由五臟氣機所主宰
《內經》認為,人的精神、思維、情志活動的調節由以心為主的五臟所主,故又把五臟稱之為“五神臟"。如《靈樞·本神》謂:“肝藏血,血舍魂”、“脾藏營,營舍意”、“心藏脈,脈舍神”、“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志”。
五臟藏神,不是說每臟都分別產生某種精神活動,也不是把某種精神活動單純地歸屬于某個臟腑,而在于強調人體內部有承擔精神活動的統一系統。
神志是在全部生理活動的基礎上產生的最為高級的功能,正如《靈樞·天年》所言:“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即說明各臟腑間的整體協同作用是產生精神活動的先決條件,故《素問·靈蘭秘典》說:“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靈樞·平人絕谷》也說:“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
如果各臟腑之間不能協調和諧,則不可能有正常的精神活動。
上海錢靜莊分析了30例精神分裂癥病人脈象的波幅變化,其中與四時的關系是:男病人每4個月形成1個周期,即1年內表現為三峰波;女病人每6個月形成1個周期,即1年內表現為雙峰波。這與正常人每12個月形成1個周期的變化有極顯著的差異。
提示,精神分裂癥的病因不是某個單一臟腑病變所為,其關鍵在于體內五臟關系不協調和諧、不能與自然界相適應。故可以認為,神志病變是以體內臟腑間協調關系被破壞為前提的。
人的生命現象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綜合,而臟腑的生理功能無非是攝入所需、排出所棄的升降清濁、出入交換的過程。
氣機升降出入是臟腑的特性,也是其內在聯系的基本形式,故臟腑間協調和諧的關系依靠臟腑的氣機來維系、來實現。
氣機升降出入異常則臟腑間協調關系就會被破壞,臟腑功能也會異常,故《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
神志活動既然是以臟腑間協調和諧為前提條件,故必定與臟腑氣機關系最為密切,這一點可以《素問·舉痛論》為證。
《素問·舉痛論》言:“百病生于氣”,在列舉的九氣為病中,精神情志致病占六氣,其機理均是影響了臟腑氣機進而產生了病理變化。如該篇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則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下)行矣”;“驚則心無所存,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而《內經》提出的“以情勝情”的治療方法也是通過改變氣機的逆亂而達到治療目的。
可見,神志活動以五臟間協調和諧關系為基礎,以臟腑氣機正常為前提,其與氣機關系密切。
03
中焦脾胃氣機主持神志活動
神志活動是在人體全部生理活動基礎上產生的最為高級的功能,以五臟間的整體協同作用為基礎,即由五臟氣機所主宰,而中焦脾胃氣機是五臟氣機之樞紐,就此而言可以認為中焦脾胃升降氣機是主持人體神志活動的關鍵。
這一點對臨床尤有指導意義。
首先,非精神因素所致的神志病變,其機理主要是由中焦氣機紊亂影響五臟氣機所致,或先有五臟氣機逆亂進而影響中焦氣機而使之病情惡化,終成難治之證。
其次,精神因素所致神志病變,精神因素可直接使五臟氣機逆亂進而影響中焦氣機,其主要表現有二:其一,五臟氣機障礙,各種代謝產物增加,加重中焦升降氣機的負擔;其二,由于中焦升降氣機為其他臟腑氣機之樞紐,若臟腑氣機不暢,日久必會影響中樞。
因此,我們認為在神志病變中,中焦氣機紊亂是廣泛存在的,它或是主要致病機理,或是惡化病情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那些頑固難愈的神志疾病,中焦氣機紊亂更是一個重要環節。
鑒于此,筆者認為,臨床上難以治愈的神志病變,或單以精神癥狀為主,運用傳統的中醫辨證,常感到無證可辨者,可以運用調理中焦脾胃氣機之法,以促五臟氣機恢復,使五臟協調,愈其疾病;
對于那些除精神癥狀外尚兼他癥,可以辨證定位者,應在辨證論治基礎上,注意調理中焦脾胃氣機,選用調理脾胃藥物。
本文摘自《王洪圖內經臨證發揮》,翟雙慶、王長宇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