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東京銀座街頭,三菱日聯銀行ATM機前,中國留學生王琳望著賬戶中被凍結的20萬日元生活費,手機里同時彈出房東催繳房租的提示。這一幕,正在日本全國多地上演。在打擊電信詐騙的大背景下,日本金融系統啟動了面向在留外國人的賬戶管制措施,原意雖好,卻在執行過程中引發了不少現實難題。
根據日本警察廳公布的數據,2024年因“借用”外國人名義銀行賬戶實施的詐騙案件達1273起,涉案金額高達28億日元。不少被用于非法用途的賬戶,屬于已喪失在留資格但未辦理申報手續的人員。為防止此類賬戶被“掛空使用”,警方和金融廳緊急出臺防控措施,可視為對詐騙手法迅速變化的應急回應。
然而,這項政策也暴露出在留管理體系與金融系統之間的“溝通斷層”。日本目前在留外國人總數已突破30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4%。隨著留學生、技能實習生等人群的不斷擴大,如何實現多機構間的信息共享與政策同步,成為治理的新課題。
從法理上看,留學生在變更簽證或在留資格時,應在14日內完成申報并向銀行更新相關信息。然而,據東京都內某語言學校反映,約有半數學生并不了解需向銀行同步更新資料。這種信息傳達不足,極易造成因“非惡意疏忽”導致的賬戶凍結問題。
從技術層面來看,實現銀行系統與出入國管理局數據庫的實時對接仍需時日。據三菱日聯銀行在分析師會議上透露,全面系統升級可能需時18個月之久,投入成本也不容小覷。在此期間,出現誤判或誤凍現象的風險需得到謹慎應對。
在制度層面,也有學者提出需更加注重政策的“法律基礎”。當前部分銀行以行政通知為依據凍結賬戶,是否構成對財產權的過度干預,值得進一步探討和完善。
但這并不意味著外國人在日生活就應置身于制度之外。相反,作為在日生活的一員,及時配合在留信息申報與賬戶資料更新,既是對法律的遵守,也是對社會信任機制的支持。特別是在防范電信詐騙這一全民課題上,構建協同防控體系,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站在數字治理的轉型路口,日本此次在留賬戶政策引發的爭議,也應成為一次制度升級的契機。構建更清晰、更人性化的政策告知機制,增強外國人社群對制度的理解與認同,是實現安全與自由共存的關鍵。
讓每一位留學生在銀行柜臺前安心操作,讓每一家外國人經營的店鋪放心經營,也讓日本在國際社會中展現出兼顧安全、效率與包容的治理能力——這應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