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的靴子終于落地了!近期市場連續縮量震蕩,就是因為資金在等待事件落地。經過近三周的調整,疊加利空落地,接下來又是一個資金回流的窗口,跟隨主力資金抄底的機會來了。
當然由于市場分化,抄底的方向才是關鍵,如果你沒有方向,建議大家關注下方小鱷魚的公眾號。他之前在人形機器人分享的操作堪稱封神,并在高位提示風險,成功躲過這波下跌,全都在公眾號文章提前分享。真誠推薦!
作者:余飛
01
中美貿易摩擦加劇
中美新一輪貿易戰開打,這一次作陪的是全球。
特朗普可謂殺紅了眼,于4月2日向所有國家和地區宣布“對等關稅”,其中對中國實施 34%的“對等關稅”。
此外, 柬埔寨的對等關稅稅率達49%,越南、斯里蘭卡的稅率也超過40%;孟加拉國、泰國、印度尼西亞、瑞士、南非、中國臺灣等稅率位于30%至40%之間。對等關稅稅率位于20%至30%之間的主要國家及地區包括巴基斯坦、印度、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歐盟等。以色列、菲律賓的稅率均為17%。
4月3日,咱們中國宣布反擊:
將從 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起,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34%關稅。
4月7日,全球資本市場陷入黑色星期一,A股跌幅最大時,遭遇3000股跌停,收盤時超2900股跌停,最終引發中央匯金、中國誠通、中國國新三大央企救市。
在國家隊救援資本市場的同時,國務院還發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意義重大。
來源:中央政府官網
文件明確要求: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為頭等大事,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筑牢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物質基礎。
這份文件選在昨天發布,信號意義很強。
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中,谷物(主要是大豆)是重要一項。去年我們進口的谷物金額是147.84億美元,其中從美國進口的谷物28.94億美元,對美依賴度19.6%。
如今提高進口關稅,谷物價格必然高漲,而最好的平替品,就是我們國家自己生產的谷物。
所以,這份文件才順勢出臺。
02
誰是中國糧食的主要擔當
今年3月份,農業部部長透露了一組數據:
去年1.4萬億斤糧食攤到全國14億人頭上,人均是500公斤,人均500公斤的占有量超過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現在的口糧主要是稻谷和小麥,長期以來我們的自給率都超過95%,谷物不包括大豆,自給率保持在90%以上,可以說做到了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F在應該說口糧供給是充裕的,糧食的產量還有一些缺口,主要是缺飼料糧,需要通過進口平衡國內糧食的供求。
換句話說,口糧我們基本能夠自給自足,但用于制作糧油、豆制品以及飼料的大豆存在一定的缺口。
中國經濟網去年12月份發布的一篇文章透露: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費國和進口國,大豆對外依存度超過80%。
所以,4月7日國務院 發布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最重要的意義,是強化大豆的自給率。
在該文件第七條明確提到:
實施生物育種重大專項,選育高油高產大豆、耐鹽堿作物等品種,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來源:中央政府官網
所以,未來大豆的自給率提高,是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那么,關鍵問題來了,我們的口糧(大米和小麥)安全能夠得以保障的大功臣是誰?
得歸功于北方幾個大省。
隋唐以降,江南與華中地區,一度是華夏的糧倉,南糧北調,是古代中國的鮮明特點。
當年隋煬帝楊廣修建京杭大運河,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調度南方的糧食等物力,快速運往東都洛陽,為東征高麗做準備。
唐朝時期,隨著西安人口爆炸式增長,關中地區的物產滿足不了首都與周圍人民的需求。
關中雖然有渭河航運,但渭河河道彎曲,水量不穩定,歷來是一條難行的運輸通道。為了滿足長安的糧食需求,一般都是從南方調度糧食運往洛陽,然后再從洛陽運往長安。
這是一道復雜的工序,在古代交通不便的大背景下,費時費力,沿路運輸的人力消耗,就是一大筆開支。
所以,在唐朝經常發生一些有趣的事情。一遇到糧食短缺,皇帝就帶著一大波大臣去洛陽辦公就餐,如此可以免去糧食運輸上的舟車勞頓。
改革開放之后,糧食工業化生產大面積鋪展開來,東北肥沃的黑土地與華北平原的土地構造,改變了中國糧食生產的格局。
東南沿海仍是中國的財富重地,但中國的糧倉則轉移到了北方。物換星移,曾經的南糧北調格局,已經演變成了當下的北糧南調。
在全球貿易的當下,各國糧食無論產糧多少,都有進口和出口,無非是產糧多的地方出口多,產糧少的地方進口多而已。
然而,一旦遇到突發情況,比如戰爭或者貿易限制,那糧食大省便是全國糧食的安全墊,可以平衡全國糧食消耗。
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
202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70650萬噸(14130億斤),比2023年增加1109萬噸(222億斤),增長1.6%。其中谷物產量65229萬噸(13046億斤),比2023年增加1086萬噸(217億斤),增長1.7%。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國家統計局
70650萬噸糧食,其中黑龍江一省就貢獻了8001.7萬噸,占比11.33%,是中國產糧第一大省。
除了黑龍江,北方的河南、山東、吉林、內蒙古、河北與南方的安徽、江蘇、四川、湖南都是中國的產糧大省,共同組成了中國的十大產糧大省。
十個產糧大省,北方占了6個,其中前四都是北方省份。而且,東北占了兩個。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國家統計局
從南北大區域來看,北方6個產糧大省2024年糧食總產量達到32706.6萬噸,占全國46.3%,撐起了中國糧食安全底座的半壁江山。
而這6個省的總人口為3.5億,占全國比重比為24.9%。這意味著,大部分糧食被輸送到了糧食產量少但人口眾多的南方。
從區域來看,黑龍江、吉林、遼寧東北三省去年產糧總量14768萬噸,占全國20.9%,超過了五分之一。
而人口全國第一的廣東省,2024年年末常住人口12780萬人,占全國人口比例為9.08%,2024年產糧只有1313.4萬噸,占全國比例僅為1.86%。
這意味著廣東需要大量的北方糧食和海外進口糧食來填充。同樣的,北京、上海、浙江、福建這些地方,也需要大量糧食供應。
這里就牽扯出了另一個問題,誰是糧食貢獻第一省。
03
誰是糧食貢獻第一大省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在全球自由貿易的當下,產糧大省多余的糧食,并不一定全部供給到缺糧的地方,有相當一部分出口到了國外。
另一方面,缺糧的地方,需要購買的糧食的來源,并不都是產糧大戶,有相當一部分是從??谶M口。
中國是全球主要糧食出口第三大國。
同時,也是進口第一大國,主要進口的是大豆。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進口大豆10503萬噸。
來源:國家統計局
和平年代,缺糧之地,可以依靠進口來滿足缺口,但一遇突發狀況,則需要全國一盤棋來調度和平衡需求。
如果遭遇突發狀況,誰能成為全國糧食安全貢獻出更大的力量,當然是自給率更高的地方。自給率高,有富余,才能有力量去貢獻。
自給率這個數據怎么計算?
國際公認的人均糧食占有量標準線為400公斤/人的標準線,我們的人均已經超過500公斤/人。
以此標準可以計算出各省市糧食自給率。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地方統計局數據計算而得
黑龍江是全國糧食產量第一大省,也是自給率第一大省。這意味著,在突發情況下,黑龍江會成為全國口糧安全的最大安全墊。
除了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這兩個產糧大省與自治區,也有超高的自給率。此外北方的新疆、河南、遼寧、山東、寧夏、河北、甘肅、山西,南方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江蘇、四川、云南,也有富余。
糧食無法自給自足的省市自治區,內地有13個,這意味著,全國仍有將近一半的省市自治區糧食需要外援幫助。
這13個省市自治區包括四大直轄市,廣東、浙江、福建三個東南沿海富裕大省,以及海南、青海、廣西、貴州等弱省,陜西是唯一一個糧食無法自給自足的北方省份。
這些糧食無法自給自足的地區,需要調動北方的糧食來滿足巨大的缺口。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這就是大國的優勢,大國的優勢在于,有充分的資源調動補給能力。東南沿海富裕地區的財政,每年都通過中央調劑的方式,往東北、華北、西部地區補貼。
南方的水資源通過南水北調通往北方灌溉良田,西部強大的電力資源,通過西電東送線路,滿足了東部地區的工業電力需求。而北方的糧食,則北糧南調滿足南方需求。
每一個省市自治區,都是中國版圖中缺一不可的組成部分,都有著各自的重要性。
最后給投資中的老鐵們再強調一下,小鱷魚認為接下來可以重點關注半導體行業和內循環經濟,當下毛衣戰的背景下,國產替代和內循環經濟是Z策扶持的重點,必然帶來新一輪的增量。小鱷魚也在挖掘潛力板塊,接下來就會有分析。
大家可以關注下方公眾號,查看小鱷魚最新的布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