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別再將“帶病工作”“累倒在崗位”神圣化了,只有健康的醫生才能提供健康的醫療!什么時候才能明白這個道理!
4月7日,浙江省玉環市第二人民醫院發布訃告:
玉環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喆,因在崗期間呼吸心跳驟停,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于2025年4月6日凌晨2時30分不幸離世,終年35歲。
有工作人員透露,事發當天,陳喆醫生剛剛完成一臺手術,正處于休息階段,準備開始第二臺手術時,突發呼吸心跳驟停,最終搶救無效去世。
他才35歲!那么年輕!而且還是在凌晨值夜班期間,他在猝死之前又有多少夜班?有沒有休息?是不是在透支身體?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神經外科醫師表示,“他倒下前十分鐘還在為急診患者處理骨折復位事宜,白大褂的口袋里還裝著半盒沒吃完的炒粉干。雖然同事在兩分鐘內就展開了急救,但這位曾參與“專家下沉”義診活動的骨科中堅力量,最終因心臟驟停,經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陳喆醫生去世后,有網友在其生前接診的一位患者視頻下留言:“給你看病的醫生已經去世了”。大掌看后感覺太心碎了!
手術門診病房連軸轉,飲食不規律,半夜處理急診,睡眠得不到保證....對于各位同行來說,多么現實,明知道這樣是在透支生命,仍然不能抗拒,也無法抗拒!
對此,湖南一名普外科醫師透露:“醫生猝死無非就是那幾個原因,第一個,想早點出人頭地,作死的干。第二個,想多賺錢,生活壓力大。很多時候猝死都是自己造成的。我病人多的時候,首先保證病人別出事,實在搞不過來,要不給別人,或者直接不要了。病歷我是一個字都不會寫的。我自己的命比任何人都重要。”
可惜,真這么干的醫生有幾個?
在某書上關于陳喆醫生去世的一篇帖子中,大掌看到了這句話:“你透支健康換來的優秀,不過是檔案里隨時可替換的幾行宋體字。”而單位的運轉齒輪從未因此停滯半分。人生不是用紅頭文件丈量的,而是用看見花開、聽見雨聲的瞬間拼湊的。畢竟,你熬的夜、拼的命、流的淚,最后都成了輕飄飄白A4紙,而你錯過的晚霞、失約的晚餐、沒牽到的手,才是永遠無法補錄的人生正文。
中國醫生背負的太多
醫生猝死與羞于公開
大家是否還記得,就在上個月,也有一位33歲的醫生去世。距離陳喆醫生去世,這才不到10天。
3月29日,備受網友關注并紛紛為其獻血的南昌兒科女醫生朱禮沒能熬過去,不幸于3月29日上午離世,年僅33歲。
與陳喆醫生的待遇不同,醫院發布的朱禮醫生的訃告竟然被打了碼!且全網都找不到那張原本不應該打碼的訃告了,在任何官方平臺也查詢不到這家醫院對職工離世表達的惋惜之情,到底是誰的決策?又在怕什么?相信大家也能看明白。
朱禮的一名同事表示:“朱禮確實在3月29日離世,醫院也確實發了訃告。朱禮是因為肺栓塞倒在工作崗位上的,雖經在ICU病房搶救長達9天之久,最終還是搶救無效離世。朱禮去世后,很多網友指責醫院不關愛醫生、塞給醫生太多工作量,為了引導輿論,那張原訃告已經很難找到了……”
如果醫院怕醫生猝死,認為醫生因救治病人猝死是一件羞于啟齒的事情,那就不要讓這種事情發生,更不要以透支醫生健康為代價地去管理、定義醫生超負荷的工作量。
反觀玉環市第二人民醫院對于陳喆醫生的態度,可謂對比鮮明。
拿醫生的命去換患者的命,又憑什么?
如果醫院都無法保護醫生,為了輿論掩蓋累死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誰的心不寒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這意味著,在正常情況下,用人單位不得安排勞動者連續工作超過八小時,否則將構成違法。
但醫院似乎是“法外之地”,醫生不受勞動法保護,好像成了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
我們醫生背負了太多了!想要“活下去”的醫生更是付出了更多努力。
江西一位三甲醫院骨科醫生分享了自己的自救歷程:“一線值班人員,很苦很累,天天夜班完了連軸轉,以前的我下班了天天累癱在家,抑郁,不愿動,心前區疼痛,心臟早搏,失眠,血脂也高一點,乏力,身體各種健康問題,我想不能這樣下去了,這樣遲早要倒在崗位上,要么辭職,要么繼續干,辭職辭不了,家里有老有小,又沒什么關系,農村出來的,不干這行能干什么,只有繼續干,那怎么才能改變這樣的狀況呢,累是必須的,醫院沒人會因為你累來同情你,最后我開始學習各種健康知識,加強鍛煉,現在快40了,吃的好睡的香,5天一個夜班穿插手術,現在工作強度比以前還大,但身體卻變好了,身處這個崗位,你只能自救。”
大家還記得那個靠送外賣火上熱搜的外科醫生嗎?靠的是送外賣減負。
一般人干不了醫生,想要健康長久的繼續在這個崗位上發光發熱,必須要看清現實,看清環境和自己,如果做不到,為了寶貴的生命還是要盡早離開。
“醫者不壽”并不是既定不變的規律,相信只要醫生們有時間放松身心,自然也能長壽。
為醫生減負
決不該嘴上說說
有數據顯示,我國三級醫院醫生平均每周工作時長超過60小時,急診、外科等科室甚至常達80小時。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的研究表明,長期睡眠不足(<6小時/天)使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48%,而醫生群體中這一比例高達70%。
陳喆生前的日程可見一斑:除骨科診療外,他還承擔急診外科、下沉基層衛生院坐診、街頭義診等任務,僅2024年3月便全程參與骨科下沉門診。這種“連軸轉”模式在基層醫院尤為普遍,玉環市第二人民醫院作為二級甲等醫院,承擔著區域醫療重任,但醫生數量與患者需求嚴重失衡。
他的情況只是眾多醫生日常工作中的冰山一角,醫生們還要面臨DIP、DRG和降薪,用如履薄冰形容醫生的職業狀態一點也不過分。
一位來自廣東的醫生表示:“該給醫生們減減負了,我們很累,我是內科醫生已經連續兩年每周就一天休,甚至這一天都不一定能休,不是培訓開會,就是值病房、出門診,病房一個月8個夜班,最近醫院又搞創甲,我們科還有醫生休產假,本來醫生就少,所有活都落到我身上了,近半個月嚴重失眠,每天就睡兩三個小時,心慌,心情不好,感覺很崩潰,在這種壓力下,我們怎能長壽?研究顯示,我們醫生比普通人平均少活13年,為什么還不能引起重視?”
浙江一名醫生也表示:“年輕醫生頻繁出事,累倒在工作崗位上,醫院還不反思嗎?作為醫生有多辛苦,沒有經歷過的都不會懂。我一個月7個夜班、兩個手術班、四個門診、沒有夜休,我也不知道能熬多久......”
據了解,2023年我國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僅為3.0,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基層醫院醫生往往需“身兼多職”,像陳喆醫生這種一線醫務工作者同時負責骨科、急診外科及危重創傷救治便是整個醫療行業人力短缺與超負荷運轉縮影。
此外,論文壓力、行政考核、患者溝通等也還要消耗醫生大量精力。一項針對2000名醫生的調研顯示,醫生日均處理非診療工作達3.5小時,很多醫生夜班后仍需參加學術會議或撰寫病歷。
中華醫學會2024年報告指出,僅15%的醫院定期為醫生安排強制體檢,而醫生自身因工作繁忙,60%存在“小病硬扛”現象。
醫生的超負荷令人無法想象!如果仍不能重視和糾正這些問題,不知未來,還將有多少如陳喆醫生這樣的年輕醫生死在自己拼搏的崗位上!
醫生絕對不是醫院中的不記費耗材!善待醫生絕不應該只是口頭說說而已!別再讓“心臟驟停”、“猝死”成為醫生去世見怪不怪的死因了!
請給我們的一線醫務工作者松松綁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