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培養供給、就業指導、求職招聘、幫扶援助等六大維度提出20項具體措施,明確通過3至5年努力,基本建立“覆蓋全員、功能完備、保障有力”的就業服務體系,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
《意見》首提“全鏈條優化培養供給”,要求建立國家人才需求數據庫,定期發布“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推動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與科技前沿、國家戰略精準對接。例如,針對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支持高校增設交叉學科;面向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領域,擴大農林、醫學、師范等專業招生規模。同時,建立招生計劃與就業聯動機制,對就業率連續偏低的專業調減招生指標,推動高等教育“按需育才”。
在就業指導體系建設中,《意見》強調將生涯教育列為高校必修課,打造國家級示范課程和教材,并成立教育部生涯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推動職業規劃教育從“畢業季”前移至“入學初”。例如,要求大學生利用寒暑假至少參與1次就業實習,政府對提供實習崗位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實習基地覆蓋國企、民企及新業態企業,促進“實習—就業”無縫銜接。此外,實施“大學生就業引航計劃”,引導畢業生到基層、中西部及國家重大工程領域就業,將“職業選擇”與“國家需要”深度結合。
針對“招聘信息不對稱”“重點領域引才難”等問題,《意見》提出建設區域性、行業性就業市場,整合校內外招聘資源,打造“24365校園招聘”“職引未來”等線上線下融合平臺,實現崗位需求與畢業生簡歷智能匹配。在重點領域,實施“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鼓勵華為、中車等企業與高校共建產業學院,定向培養芯片、高端裝備等領域緊缺人才;對報考基層教師、醫護崗位的畢業生,給予筆試加分、優先錄用等政策傾斜,破解“人才下沉”瓶頸。
聚焦脫貧家庭、殘疾畢業生等重點群體,《意見》要求建立“一人一策”幫扶機制,發放一次性求職補貼,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如“宏志助航”計劃),并協調國企、事業單位預留專項崗位。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已為120萬困難畢業生提供幫扶,2025年起將擴大“就業見習補貼”覆蓋范圍,支持中小企業吸納未就業畢業生見習,期間給予企業每人每月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60%的補貼。
《意見》首次提出構建“就業風險分級預警”機制,通過教育部、人社部等多部門數據共享,實時監測高校專業就業率、薪資水平、職業發展等指標,對就業質量持續偏低的高校啟動約談整改。同時,推動就業評價納入高校“雙一流”建設考核,將畢業生在重點領域就業比例、創新創業成效等作為資源分配重要依據,倒逼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適配度。
在支持保障方面,《意見》強調推廣數字化就業服務,升級“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實現就業手續“一網通辦”、崗位信息“精準推送”,并利用AI技術提供職業性格測評、簡歷診斷等智能服務。
此次《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從“政策驅動”轉向“體系化治理”。通過“培養—指導—招聘—幫扶—評價”全鏈條優化,既破解“結構性失業”難題,又兼顧公平與效率:一方面,引導人才向“卡脖子”領域和基層流動,服務國家戰略;另一方面,通過精準幫扶和權益保障,確保“不讓一個畢業生掉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