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震林、蕭克、王震:1955年,誰最可惜?
1955年,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十大大將名單塵埃落定。
這個名單里,有赫赫戰功的粟裕,有智勇雙全的許光達,也有穩重老成的黃克誠。
但站在名單之外的,有些人同樣戰功卓著,資歷深厚,卻與“大將”軍銜擦肩而過。
譚震林、蕭克、王震,這三位將軍,誰最可惜?
有人說是蕭克,他是紅軍時期的紅六軍團軍團長,后來卻成了八路軍120師唯一沒被授予大將的副師長;有人說是譚震林,他是淮海戰役總前委之一,其他幾位都成了元帥或大將,唯獨他例外;但更多人覺得,王震的落選才是最意難平的。
為什么這么說?
——1955年的遺憾,從何而來?
當年的軍銜評定,不單看功勞,也講究平衡。
十大大將的名額早早定下,一部分是戰功卓著的統帥,一部分是野戰軍的核心人物,還有一部分是特殊貢獻者。
可惜的是,譚震林、蕭克、王震,雖然資歷夠,功績也夠,但在名額有限的情況下,最終沒能躋身大將之列。
譚震林的落選,多少和他的職務調整有關。
解放戰爭后期,他更多地負責地方事務,建國后更是轉入地方領導崗位,雖有軍功,但已不在軍事系統內,授銜時被忽略也就不奇怪了。
蕭克的情況則更復雜一些。
他的軍旅生涯輝煌,但抗戰后期和解放戰爭前期,他主要在軍事院校任職,培養后備軍官,而不是直接統帥一線作戰部隊。
雖然1949年后他重回戰場,擔任第四野戰軍參謀長,但相比其他大將,他的戰功在解放戰爭中顯得沒那么突出。
王震的落選,才是真正讓人意難平的。
紅軍時期,他和蕭克搭檔,同為紅六軍團的領導者;抗戰時期,他開荒南泥灣,帶著359旅硬生生種出了八路軍的“糧倉”;解放戰爭,他是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率部解放新疆,完成中國版的“西部大開發”。
論資歷、論戰功、論影響,他都足夠格,為什么沒能成為大將?
——王震的軍事履歷,為何沒能“封神”?
有人分析,王震的落選,和他的作風有關。
王震性格直爽,作戰風格彪悍,敢打硬仗,也敢沖鋒在前,但有時過于強勢,行事風格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1955年評銜時,評定標準不僅看戰功,還要考慮個人風格是否符合當時的戰略需求。
從這個角度來看,王震的個性或許成了他晉升大將的“絆腳石”。
另一個原因,是當時評銜的平衡考慮。
十大大將中,幾個主要戰區的代表性人物都已入選,而王震所在的第一野戰軍,已經有了大將彭德懷和上將張宗遜,王震再入選,可能會打破這種平衡。
——授銜之外,歷史如何評價?
盡管沒有成為大將,但王震的歷史貢獻無人可忽視。
新疆的和平解放,奠定了中國西部的穩定,他的第一兵團功不可沒。
新中國成立后,他長期負責農墾事業,推動邊疆開發,影響深遠。
蕭克后來擔任軍事科學院院長,成為軍隊理論研究的重要推動者,他的軍事才華,體現在更長遠的戰略層面。
譚震林則在地方工作中展現了卓越的領導能力,成為共和國經濟建設的重要奠基者。
1955年的授銜,是那個時代的選擇,有歷史的必然,也有現實的考量。
有人說,軍銜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歷史地位,真正的成就,是他們在戰場上、在共和國建設中留下的烙印。
王震、蕭克、譚震林,他們的名字,早已寫進了歷史。
至于誰最可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