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雙峰縣農機事務中心聯合杏子鋪鎮農機站,組織30余名種糧大戶、農機手在穗盟現代農業合作社開展機插機拋秧技術培訓。通過"理論授課+田間實操+機械觀摩"的方式,推動傳統農藝與現代農業技術深度融合,為春耕生產注入科技動能。
傳承與革新:田間課堂話農技
在合作社的培訓室內,農技專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解水稻機插機拋技術原理,對比傳統手工插秧與現代機械作業的優劣勢。大屏幕上滾動播放著秧苗標準化培育、機械作業參數設定等操作規范,參訓人員認真記錄要點。“人工拋秧每人每天最多完成1畝,而高速拋秧機每小時作業量可達8畝,效率提升的同時還能保證株距均勻。”培訓現場,技術員用數據對比引發農戶熱烈討論。
機械實操:藍白鐵牛展身手
水田實操區成為培訓焦點。一臺藍白配色的高速插秧機轟鳴啟動,農機手胡師傅駕駛機械在劃定區域演示作業。隨著機械前行,翠綠秧苗從苗盤中被精準抓取,以25厘米標準株距整齊植入田中。“注意觀察送苗頻率與行走速度的配合!”技術員手持擴音器現場解說。圍觀的種糧大戶們或舉手機拍攝操作細節,或蹲身查驗秧苗入泥深度。不遠處,另一組學員正在操作拋秧機,只見秧苗從旋轉拋盤中均勻散落,瞬間覆蓋大片水田。機械后方,幾位農戶捧起剛拋下的秧苗仔細端詳,與技術人員探討深淺調節技巧。
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培訓現場呈現出科技與傳統交融的生動圖景:在插秧機作業區東側,身著紅白格子雨衣的張大姐正手工補插邊角地塊。“機械干‘大活’,我們補‘細活’,這樣配合既省力又保質量。”她抹去額頭的汗水笑道。西側油菜花盛開的田埂旁,兩臺帶遮陽篷的農用搬運機正穿梭運送秧苗,駕駛員與地面人員用手勢默契配合,形成流暢的“人機協作鏈”。
科技興農:培育現代化生力軍
此次培訓特別設置“問題診療”環節,技術人員針對農戶關心的漏秧率控制、機械維修等問題逐一解答。“以前覺得機械插秧費錢費油,今天算賬才發現每畝能省4個人工,長遠看更劃算!”種糧大戶張友其在實訓后感慨。
雙峰縣農機事務中心主任王迎察表示,今年將在全縣推廣“1個示范基地+16個流動培訓點”模式,計劃培育500名專業農機手。隨著夕陽西下,參訓人員帶著統一發放的《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手冊》陸續返程,身后水田中,機械插下的秧苗行列整齊,宛如在田野上譜寫的綠色五線譜。
此次培訓融合理論教學、實操演練與技術診斷,不僅讓農戶直觀感受到“機器換人”的生產變革,更通過傳統農藝與智能農機碰撞出的火花,為雙峰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按下加速鍵。(通訊員 李海英)
一審:王星 二審:羅江 三審:劉輝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