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童年應當是什么樣子的?針對這個問題,當今網絡上出現了眾多不同的答案。有人認為孩子就應該盡情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不必為了成績而憂心,也不必因為未知的前途而過早地承擔壓力。但也有人認為,童年時期,就是人生的起跑線,如果此時不努力,那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現在的人民群眾對于兒童早教有著不同的觀念,古代的老百姓同樣也是如此。古人說“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可見他們對兒童的啟蒙教育是相當重視的。在不同時期,中國古代也有不同的早教形式。它們分別是怎樣的?兒童早教又在何時趨于鼎盛?
- 唐朝時期,幼學興盛
眾所周知,唐朝是中國封建文化發展的鼎盛時代。這一時期,國家文化氛圍開明,眾多異邦前來朝拜,統治者自上而下地掀起了一股文化學習的風潮。
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唐朝時期的皇帝相當重視對國家人才的選拔。他們已經不再信賴以往的察舉制或者九品中正制,而是更加強調公平公正的選拔方式的作用。
在隋朝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的基礎上,唐朝統治階層不斷將這一制度完善和創新,也將實際考核內容改變成更加適應國家統治的需求的元素。通過對眾多文人學子真才實學的考核,唐朝統治者才能從中挖掘出自己真正需要的政治人才。
考試成為了當時選拔人才最重要的依據,而不少平民學子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更加積極地加入到考試當中。對于普通家庭的父母來說,他們已經失去了學習的最好時機,那么他們就會將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禮記》中曾經記載過,父母會在兒童成長到一定年歲時,將兒童送往專門的早教場所,由專業的老師來對孩子進行教育。這種家庭一般屬于唐朝的中上層家庭,家中也有足夠的經濟來源支撐教育支出。
而在下層家庭中,父親負責外出勞動,為家中賺取生活來源。而母親則負責待在家中,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人格品性。
若家中孩子是女兒,母親大多會將女德女訓一類的思想傳遞給女兒。在重男輕女的時代,女兒并不具有同等的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所以終身只能被困在家庭當中。而家中孩子若是個兒子,那么即使經濟窘迫,家里人也大多會選擇勒緊褲腰帶,為孩子選擇一個性價比相對較高的早教場所。
在科學考試制度的影響下,不少家庭為了改變命運,從孩子剛剛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開始,就會把孩子往功利性的學習方向培養。孩子接受早教時,他們的命運或許就已經注定。參加科舉考試,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除了科舉考試的影響之外,唐朝繁榮的文化環境也為興盛發展的兒童幼學提供了成長土壤。
不管是上層統治階級還是下層平民百姓,唐朝眾人幾乎都非常崇拜具有一定文學才華的人。李白杜甫等文人,即使他們的政治才能不被統治者認可,他們的文學才華也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不少文人學子以他們為偶像,追隨著他們的腳步進行文學創作。
越來越多的文人群體增加了唐朝的社會文化影響力,不少家庭為了附庸風雅,也會在兒童教育的奠基階段增加文學對孩子的影響力。
所以,唐朝的現實環境如此,兒童早教發展興盛自然也不奇怪。
不僅興盛,唐朝的早教文化甚至還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前沿性。
萬邦來朝是唐朝特有的現象,也體現著唐朝至高無上的國力。而在文化傳播和交流過程中,唐朝人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一些西方的早教思想和文化,也通過這個機會傳入到唐朝國內。
于是,唐朝家庭當中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不僅僅體現在精神性和功利性上。他們會更加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也會培養孩子獨自處理生活瑣事的能力。
以后世人的眼光來看,唐朝的早教文化其實是非常先進的。其中的某些文化元素,即使放到我們今天快速發展的社會當中,也同樣適用。
唐朝的“蒙學”,因此也成為了史學家津津樂道的一個點。不過,“蒙學”并不是唐朝特有的時代文化產物。
早在先秦時代,人們就已經開始重視對兒童的培養和教育。
- 早教文化,發展變遷
先秦時代大致分為夏商周時期和周代后期的春秋戰國時期,不同階段的兒童蒙學特征也是不一樣的。
在夏商周時期,上層貴族階級和底層奴隸階級對兒童的教育特點不盡相同。貴族階級更加強調禮樂制度,也會在對孩子的教育當中盡可能多地加入禮樂文化元素,幫助孩子提前適應貴族社會的生活。
而奴隸階級的主要任務就是生存,他們為地主階級和貴族階層服務,目的就是為了獲得一定的生存空間。所以,活著是他們最終的目標。因此,他們對于兒童的教育也更加偏向于實用性。
他們會教導兒童如何正確使用勞動工具,如何正確處理個人瑣事,如何正確應對家務。正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奴隸階層的兒童早教就體現了這個道理。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文化背景,讓社會文化高度繁榮。多數民眾都開始注重精神世界的構造,也更加重視對兒童人品的培養。所以這一時期,專門的早教場所“孺子室”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歡迎。
“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的故事,也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個故事證明,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了社會環境對兒童教育的影響。所以他們會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而盡可能地選擇良好的環境,也會盡力為孩子排除成長環境當中的一切不良因素。
中國古代出現的第一個類似幼稚園的場所,邸第,就建設于漢代。它就好像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貴族幼兒園一樣,只接待統治階層的子弟,不對平民開放。
在邸第當中,老師教導的內容包括日常的生活禮儀、皇室的生活細節以及對兒童成長道路的規劃。可以看出,邸第的教育風格還是具有一定的先進性的。可是它教育對象的局限性,也決定了早教無法在漢代得到普及。
隋唐時期自不必說,這一時期的早教文化幾乎達到了巔峰狀態。不管是貴族階層還是平民百姓,都會有意識地教育和培養自己的孩子。盡管目的不同,但早教在這一時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蒙學成為時代文化的一張名片,也是這一時期形成的。
宋代重文輕武的社會氛圍,更是為蒙學提供了優良的生存空間。而后來的元代,明朝和清代,更是注重民族文化教育和身體素質教育。
從前的四書五經,到后期演變成了四書五經和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六門技能,也成為了兒童早教的一個重要內容。
由此可見,古人其實也相信,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不管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蒙學始終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擁有一定的地位。
- 蒙學書籍,各具特點
在了解了蒙學的發展演變過程之后,我們也來談談兒童接受開蒙教育時,需要閱讀哪些書籍。
總的來說,《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耳熟能詳的書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再加上《千字詩》,這些書正好就是中國古代的開蒙四小書。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這些不少國人熟能詳的句子,就出自《千字文》。它們讀起來朗朗上口,字面意思也一目了然,而且還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更替。
可以說,《千字文》幫助孩子樹立了最早的價值觀,也在孩子未來的教育道路上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奠基作用。
同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當中的字字句句,也對兒童的終身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簡簡單單的三個字,也許就蘊含了巨大的道理。它們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能夠成為兒童智慧的啟迪。
聯想到我們今天的兒童看到的繪本,是不是覺得其實中國古代兒童的開蒙書籍更有意思?雖然沒有圖片的輔助,但是兒童仍然能夠從這些字句認識到他們眼中的世界。
而古時候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提過,在教導兒童時,更應該幫助他們梳理正確的人格和善良的品格。由此可見,古人對于蒙學的重視,其實并不比今人更少。
看來,不管在哪一個時代,娃娃的任務都不輕松。
結語:
兒童是懵懵懂懂的個體,他們對社會的認知還沒有趨于完善,所以最容易被教育和塑造。因此,不管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大家都非常重視兒童教育階段對兒童終身發展的影響。古時候蒙學的興盛變化,不正印證了這一觀點嗎?兒童教育,其實也是成人需要重視的終身事業。而今天,兒童開蒙教育的市場仍然十分廣闊。
參考資料:
1.《禮記》
2.《千字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