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北宋的都城在開封;開封擁有極其優良的戰略位置,這里是溝通南北的樞紐,水系極為發達,可以支撐人民的生產生活需要。
從唐朝以來,這里的經濟發展就非常繁榮,不僅農業生產基礎扎實,而且還擁有成熟的商品經濟發展條件。
以開封為都城,從經濟戰略上來講,是個不錯的選擇。
可若是以軍事眼光來看待開封,我們便會發現,這里的危險系數實在太高。開封的地形為平原,幾乎稱得上一馬平川。
開封北邊沒有卓越的軍事防御工事,燕云十六州又被大遼收入囊中,這使得遼國的騎兵愈發強大,對中原地帶的威脅也與日俱增。
既如此,北宋為何還是選擇定都開封?在劣勢的地形條件下,北宋又如何構建都城的軍事防御體系?
兩相對比,折中選擇
歷史研究的學者在研究中國封建王朝時,常常把唐宋兩代王朝放在一起。
有人認為,這樣的觀點極為不合理。唐朝無論從哪個維度上來看,都比宋朝更為強大。唐代萬邦來朝的盛世,更是脆弱的宋代無法企及的目標。
但他們卻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個連接點,唐朝其實是宋朝發展的基礎。唐朝豐富的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發展成果,為宋朝提供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條件。
唐宋兩大王朝的政治舉措雖不至于一脈相承,但總有許多的共通之處。
北宋在選擇都城之時,就受到了唐朝各地方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度減弱,地方儲備軍事實力的同時,也在積極發展經濟。其中,開封是不得不提的一個地方。
司馬遷曾經這樣評價過開封:“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這里的三條大江大河,成為了發達水系的代表。人總是依山傍水而居,水資源的儲備情況,讓開封成為了重要的宜居城市。
人類社會的生產勞動,離不開水資源的供給。古代農業社會,農業生產是基礎,水資源則是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這里位于華北平原和黃淮平原的交界地帶,占據了兩個平原的優勢資源,成為了不可多得的資源廣袤之地。
在經濟中心停留于北方之時,開封就已經成為了全國聞名的交通樞紐。南北溝通,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種種重要的工作,都必須要經過開封。
安史之亂爆發以后,開封的經濟價值更是顯著增長。
北方戰亂不休,全國經濟發展的重心自然而然會向南移動。作為南北交通樞紐的開封,也承擔了大部分的經濟發展重任。
在北宋定都之前,開封就已經是經濟發達的商業城市。它的經濟條件,非常符合都城標準。
按這樣的趨勢來說,定都開封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北宋的統治者在做出決定之前,卻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猶豫。
開封固然有利于經濟發展,可這里的地形地勢條件實在是太過一馬平川。
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帶,適合經濟發展,適合生活,卻不適合在戰爭的威脅中生存。
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的威脅,成為了北宋統治階級最忌憚的問題。
唐朝時,北方城市的防御體系相當完善。在國家強大的軍事實力的支撐下,少數民族縱然有膨脹的欲望和野心,也是有心無力。
游牧民族本就落后于中原民族,少數民族絕無可能挑釁大唐王朝的權威。之前在盛唐時期,少數民族一個比一個聽話。
唐朝末年,綜合國力不斷下降,軍事體系逐漸崩潰。這一切,都為防御系統的隱患埋下了伏筆。
西北的少數民族,逐漸向東北方向轉移。中原王朝內憂不斷之時,正是少數民族崛起之時。
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唐朝命運的轉折點,也是整個天下格局的轉折點。趁著唐朝自顧不暇之時,契丹族找到了崛起的機會。
他們趁亂占據了燕云十六州,徹底摧毀了中原王朝的北方防御體系。燕云十六州是壯大騎兵實力的好地方,契丹族也利用這里的優勢,成為了中原王朝的最大對手,大遼。
這里有著最為肥沃的水草,有著一望無際的平原,大遼的騎兵可以在這里縱馬馳騁,也能從這里出發,創造前所未有的輝煌。
失去了北方防御體系的開封,就像是一座敞開了大門的房子,可以任由敵人進入。一馬平川的地形,讓這里失去了所有的屏障,變得更加危險。
軍事地位上的弱勢,讓北宋的統治階級猶豫了許久。一旦以開封為都城,國家的中心將岌岌可危。
可若是放棄開封,他們也實在找不到一個更好的城市。
兩相比較,宋朝統治者還是認為,發展經濟最為必要。他們頂著軍事戰略上的劣勢,決定定都開封。
此時盤踞在北邊的大遼,早已經對北宋虎視眈眈。兵強馬壯的大遼騎兵團,也早就想上戰場,檢驗自己的實際作戰能力。
中原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以開封為中心的北宋,其危機更是避無可避。
如果不抓緊時間建立都城的防御體系,那么以開封的環境條件來說,統治者無異于將都城拱手送人。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北宋君王雖不至于枕戈待旦,但始終心有余悸。接連兩次的北伐戰爭,完全能夠證明,北宋并不缺乏憂患意識。
冗官冗兵的北宋,重文輕武的北宋,并不是兵強馬壯的大遼軍團的對手。硬碰硬,顯然已經成為下下策。為今之計,只能做好防御,能擋一時是一時。
都城防御,針對性強
北宋時期,中原王朝在北方最大的敵人主要有兩個,最大的威脅來自大遼,其次則是西夏。
大遼的騎兵,是一支所向披靡的軍隊,更是他們的王牌。當下北宋在北方缺乏防御工事,若是大遼騎兵一路南下,直取開封也不是什么難事。
要想克制大遼,必須要率先以一道分界線隔開南北,盡最大可能保護都城。另外,北宋還需要一定的條件,阻擋騎兵的行進路線。
水長城,就是北宋針對大遼軍事特點做出的都城防御舉措。
浩瀚無垠的平原,最適合騎兵千里奔襲。對于大遼騎兵這樣體力充沛的軍團來說,開封的條件簡直是為他們量身打造。
陸地是騎兵主要的作戰空間,一旦脫離陸地,再強大的騎兵也無法發揮戰斗力。用水路來隔斷陸地,自然就是抵御騎兵的有力方式。
北宋河北路,得天獨厚,它與契丹接壤,更有著數不勝數的河川、湖泊以及沼澤。豐富的水利資源,給宋朝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有利條件。
北宋王朝先是將河北路直接挖通,而后利用地勢的落差,開始蓄水。一條人工開鑿的水路,就這樣形成。
史書中講“資其陂澤,筑堤貯水為屯田”,指的就是這條線路,它也成為了大遼軍隊最大的障礙,為捍衛京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震驚世人的澶淵之盟,是北宋王朝的一大恥辱。簽訂條約以后,北宋統治者也無法對少數民族徹底放心。
因此歷代王朝不斷完善水路工程,派遣駐軍,增加管理機構,分段建設,增加其附加價值。
歷史學家評價,這道水路,是一道阻止遼騎南下的水上長城。“水長城”的存在,讓人們看到了北宋捍衛都城的決心。
大遼固然是不可忽視的威脅,西夏的存在同樣讓人膽戰心驚。有關城池的軍事防御,實在刻不容緩。
北宋王朝在開封北面,設置了三道軍事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為河北重鎮。這里以雄州和定州為代表,增加軍隊數量,開辟資源補給渠道,保證一切戰備供應。
如此謹慎的態度,也反應了北宋統治階層的居安思危心理。
在防御工程上,北宋也采用了天然與人工相結合的方式。天然的工事有邊塞塘泊以及榆林,以此為核心,朝廷還修繕城池,加強了防御。
第二道防線,指的是以大名府和澶州為主的開封北境。
沒了燕云十六州,大名府儼然成為扼守中原的門戶。守住北境,就是守住了朝廷北邊的倚仗。只要大名府存在,北邊的防線就依然存在。
至于京畿的最后一道防御據點,則是澶州。
澶州是最靠近開封的防線,若是澶州被破,開封北邊將再也沒有任何屏障。少數民族在占據軍事上風的前提下,依舊愿意與北宋簽訂“澶淵之盟”,就是因為大名府和澶州這兩個地方,讓大遼軍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三道防線,層層堆疊,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拱衛京師的堅固屏障。
除了設置北部屏障之外,北宋統治者也非常重視開封自身的防御體系建設。
城池防御,同時進行
北部屏障固然增加了安全感,但絕非萬無一失。一旦北部屏障被迫,北方少數民族的鐵騎再無阻礙,必將長驅直入,直取開封。
若是最危險的時刻來臨,開封自身的防御系統,就該派上用場了。
首先是外城防御,統治者命令,在修筑外城時,一切建筑材料都需使用高品質類別,并確保外城能夠承受一定時間內的火炮攻擊。
外城修建不再聚焦于高度,而是專注于寬厚程度。只有外城墻足夠厚實,內城的人才擁有另謀生路的時間。
除了城墻以外,城門也是敵人進攻的重點區域。為了保護城門,北宋人在城門周圍,又修建了一座小城,是為甕城。
甕城的軍事設施,其規格并不比內城低。草垛、火炮、投石等必備物資,更是每天都會接受將領檢查。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人很擅長因地制宜。開封城外有著豐富的水資源,若能合理利用各大水系,城外防御又能多一層保障。
護城河,壕溝,水系緩沖地帶,都能給進攻的敵人制造難題。即使敵人兵臨城下,開封城中之人也能有所應對,不至于太過被動。
結語:
定都開封,是北宋王朝能做出的最好選擇。開封的軍事位置并不占優,但好在經濟戰略價值極高,有利于北宋王朝發揮優勢,增加財政收入。
開封一馬平川,北宋也非束手就擒之輩,北方的三道防御屏障,城池的防御體系建設,都讓我們看到了北宋的深謀遠慮。
參考資料:
《宋史》
《古代軍事戰爭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