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里約熱內盧,人們首先會想到沙灘、桑巴和足球,而對于關注可持續發展的人們來說,里約也是一個被反復提及的“圣地”——這里不僅是首屆地球問題首腦會議的舉辦地,也誕生了“里約三公約”這樣全球環境治理的奠基性條約。
生機盎然的“上帝之城”
巴西人常會自豪地說:“上帝用六天時間創造了世界,第七天創造了里約熱內盧,最后住在了這里。”
里約被譽為“上帝之城”,不僅因為聳立著巨大耶穌塑像的基督山。我想,大自然賦予里約的生機和風光也是重要的原因。里約依山傍海,翱翔于海灣的海鷗,掩映在樹蔭中的建筑,以及街道邊不時漏出的遒勁樹根,無不彰顯著里約這座城市的勃勃生機。
初到里約,最多見的便是綿延的白色沙灘和湛藍的海灣。在著名的科帕卡巴納海灘,沙灘排球場、足球場等體育設施隨處可見,游人也絡繹不絕。我留意到,遺留在沙灘上的垃圾并不多,相比如此大的人流,已是非常難得。
但根據相關資料,里約所處的瓜納巴拉灣,有28個碼頭和造船廠頻繁發生石油泄漏,每天接收的居民污水,相當于769家工廠的污染負荷,潮汐周期還會將污染物反復沖回海岸。在里約的美麗沙灘和海灣背后,仍存在海洋塑料垃圾、石油泄漏和生活污水等海洋生態環境隱憂。
志愿者在里約沙灘撿拾垃圾(新華社圖)
步入而立之年的“里約三公約”
我到訪里約時正值G20峰會召開前夕,里約街頭已經能見到迎接峰會的裝扮和雕塑,城市的各個角落都能感受到里約的熱情和開放。
里約熱內盧舉辦了多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會議,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中具有重要地位。1992年,里約熱內盧舉行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稱為地球問題首腦會議,會議達成了《21世紀議程》和《里約宣言》。這次會議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被稱為“里約三公約”,被視為全球環境治理合作框架的基石。
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又稱“里約+20”峰會)在里約召開,并提出制定可持續發展目標。2024年,二十國集團(G20)環境與氣候可持續部長會議也在里約召開。可以說,里約這座城市見證和親歷了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從奠基到完善的眾多歷史時刻。
科帕卡巴納海灘上迎接G20的雕塑(作者攝)
從歷史回到現實,1992年誕生的“里約三公約”已步入“而立之年”。雖然“里約三公約”締約方大會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對話和協作的平臺,也達成了一系列合作協議,但全球環境治理依然舉步維艱。
2024年,地球的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的上升幅度首次超過了1.5攝氏度。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等組織數據,近50年內,受監測的野生動植物種群平均規模災難性地下降了73%,全球三分之一的樹種面臨滅絕。以“里約三公約”為代表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約束力不足、目標執行效果不佳的問題一直飽受詬病。
在當前美國氣候政策搖擺、歐美等發達國家綠色低碳技術封鎖和貿易壁壘逐漸增多的復雜形勢下,2025年,“里約三公約”之一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將再次回到巴西。不知道屆時“里約三公約”能否在資金與技術支持缺口、國際政治分歧與執行機制缺陷等問題上達成突破性的成就,真正從“談判平臺”轉化為“行動引擎”。
適應特殊國情的環境監管統計機構
巴西被譽為“上帝偏愛的土地”。從全球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巴西的地位尤為重要。
巴西擁有全世界18%的淡水資源。亞馬孫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潘塔納爾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數萬種動植物在這里棲息,是世界公認的“生命王國”。
但是,亞馬孫河流域人口的增長和經濟利益驅動,導致大量森林被開辟成農田和牧場,甚至滋生了毒品種植運輸、非法采礦等犯罪活動。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的調查,亞馬孫地區有大量非法停機坪、簡易內河港口,以及非法金礦,對森林和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十分嚴重。而亞馬孫河流域季節性洪水泛濫,土地松軟,地形地貌復雜,導致該地區交通不便,制約了巴西政府對亞馬孫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監管。
在這種情況下,巴西的統計和生態環境監管等工作非常依賴遙感、航空等手段,也形成了具有巴西特色的機構——巴西國家地理與統計局(IBGE)。該機構成立于1936年,隸屬于巴西經濟部,是巴西負責測量、統計地理和環境信息的官方機構,不僅負責巴西每十年一次的全國人口普查,還負責建設和運行巴西空間數據基地(SIG),管理巴西地理空間數據理事會(DBDG)。
出訪期間,我有幸隨團到訪位于里約的國家地理與統計局總部。雖然在里約起伏錯落的低矮建筑中并不顯眼,也沒有國內常見的數字大屏和現代化設施,但巴西國家地理與統計局卻是巴西的數據中樞和信息超腦,不僅承擔著巴西的經濟、人口、空間等數據的管理和挖掘分析重任,還在智能化數據處理、環境經濟賬戶建設等方面成果頗豐,許多成果和建議被聯合國統計委員會認可和采納。
據巴西國家地理與統計局合作交流部門主管Paulo de Martino Jannuzzi先生介紹,巴西國家地理與統計局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地理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并將人口和經濟普查等領域的數據與地理信息相結合,為巴西的國土空間優化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支撐。
在如今這個數字化、信息化時代,建議刪除數據是推進生態環境監管和治理的基礎,數據的共享互通是充分釋放數據價值、提升分析結果科學性和精準性的前提。巴西這種由一個部門統轄空間和經濟社會數據的管理模式,打破了數據共享的機構壁壘,促進數據挖掘和價值提升,為環境經濟信息數據的共享互通提供思路和啟發。
原標題:《這座“上帝之城”,能否拯救全球可持續發展》
欄目主編:伍斌 曹靜 文字編輯:曹靜 夏斌 題圖來源:巴西里約熱內盧市區和瓜納巴拉灣(新華社無人機照片)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作者:張文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