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車企應當明白一個道理:再動聽的命名,也替代不了電池實際的成本控制;再華麗的辭藻,也粉飾不了自動駕駛的接管邏輯。
昨日,上汽通用五菱技術進化日在杭州舉行,本該是一場技術發布的盛宴,最后卻因其發布的“靈犀動力”撞名紅旗的“靈犀座艙”而引發討論。
這一意外也揭露了當前中國汽車行業最荒誕的“遮羞布”——車企沉淪于“山海經式”的命名體系時,技術的競爭是否已經“名存實亡”,在離譜且荒謬的命名下,技術的本質消費者從何而知?
車企命名亂象
車企的命名邏輯正經歷一場令人“匪夷所思”的內卷。早期車企尚能以PDK(保時捷獨創的雙離合變速箱)、Quattro(奧迪四驅系統)等簡潔的技術名詞建立品牌認知,但如今,新能源時代的配置命名已經演變為“造詞競賽”。
從“一部面包車,半部山海經”的“圖靈龍行”“麒麟芯片”“玄武車身”“鯤鵬算力”“盤古模型”等到車企間層出不窮的“云輦系統”?“逐日動力”“靈犀”各種,這種看似文化底蘊深厚的命名方式,卻割裂了技術與用戶的認知紐帶。名詞認識了一堆,技術創新一個沒看見。
當車企熱衷用“量子”“納米”“星云(參數丨圖片)”等詞匯包裝技術,例如宣稱“量子架構電池能量密度提升300%”,卻對核心參數避而不談。消費者戲稱:“聽完發布會,我比考完量子力學還懵。”
這種命名狂歡的背后,是行業集體陷入“內卷式創新”的困局。
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上市新車中,68%的車型配置名稱包含神話元素,42%的智能駕駛功能冠以“靈”“玄”“霄”等字眼。當“麒麟電池”“昆侖玻璃”“扶搖架構”成為標配,消費者面對配置表時,往往需要查閱《山海經》才能理解產品賣點。
面對此境,消費者更是在網上吐槽“看一場發布會,像上了一堂文言文”“沒有文學底蘊,買不了新車”等。
營銷趨勢分析師張乾對此表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此命名實際上是車企試圖用‘記憶點轟炸’突破用戶的心智防線。”不具名的汽車品牌市場總監坦言:“一個好名字能節省30%的營銷費用。”
但有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今有靈犀動力和靈犀座艙撞名,他日是否又有更多的相似名字出現?屆時消費者如何分辨品牌區別?浮夸“國風”命名真的能占領消費者心智嗎?
讓競爭回歸技術本身
資深汽車分析師林述成點出了當前車企命名亂象的本質:“車企們試圖通過‘國潮命名’實現文化輸出,但卻陷入了‘符號堆砌’的誤區。”他舉例,比亞迪“仰望U8”的“易四方”技術被解讀為《周易》哲學。這種將技術概念強行附會傳統文化的做法,反而消解了文化本真的感染力。
反觀本田的命名智慧:“雅閣”(Accord)源自“協調一致”的理念,“CR-V”(Comfortable Runabout Vehicle)直指城市SUV定位。這種“命名即定位”的策略,既保留文化特色又避免過度包裝。
日本車企的突圍路徑同樣值得學習。如馬自達“創馳藍天”(SKYACTIV)技術命名既體現技術內核(創馳:創新,藍天:環保),又保持簡潔易懂。這種“文化符號+技術本質”的命名方式,實現了商業價值與文化表達的平衡。
簡而言之,過去企業推出的配置名字都是與其功能掛鉤的,在讓消費者容易理解的同時也突出了自家技術的優勢,而當前國內的命名亂象則是讓消費看的云里霧里,理解其本質就要去通讀山海經,技術提升則是完全讀不懂。
值得注意的是,當“靈犀動力”“神煉電池”“逐日動力”“玄武車身”等的實際參數未達預期時,華麗的命名體系就成為轉移焦點的利器。就像某品牌將續航虛標歸咎于“測試工況差異”,卻通過“千里續航”的命名維持市場熱度。某供應商直言,這種“命名造勢-營銷造神-用戶買單”的循環,本質上是對技術短板的掩飾。
事實上,如今我國新能源發展迅猛,在電池和智能化層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車企盲目命名的背后或許是想給消費者一個更深的記憶點,但在技術路線、智能化系統百花齊放的當下,或許還原最本質的結束解讀對消費者而言才是最好的方式。更便于消費者理解技術的本質,按需下單。
畢竟在汽車行業的歷史長河中,沒有哪家車企是通過命名突圍存活百年,每個品牌的存在都代表著背后獨有的技術積淀。
車企應當明白一個道理:再動聽的命名,也替代不了電池實際的成本控制;再華麗的辭藻,也粉飾不了自動駕駛的接管邏輯。或許當行業集體學會用“技術”“說真話”時,才是中國汽車真正站上世界舞臺中央的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