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魏銀科
近日,鐘南山院士在國家老年大學 “開學第一課” 上關于隔夜飯的提醒,引發了社會對老年人飲食習慣的關注。鐘南山院士表示,很多剩飯剩菜不太干凈或者不新鮮的話,不要堅持把它吃完,因節約而食用可能導致胃癌。這一觀點迅速登上熱搜,不少網友表示認同,同時也道出無奈:“老人根本不聽勸”“常常因為剩飯剩菜置氣”“我倒剩飯被我媽罵‘敗家子’”……
什么是隔夜菜?隔夜菜并非字面意義的“隔夜存放”,而是指烹飪后存放時間超過8-10小時的菜肴。即使未過夜,若在室溫下長時間放置,同樣可能因細菌繁殖和化學變化產生健康風險。
隔夜菜對健康的危害,早已被科學證實。剩飯剩菜在放置過程中,會產生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在胃酸等酸性環境下,可能轉化為亞硝胺,這是一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物質,長期攝入會大大增加患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統癌癥的風險。除了亞硝酸鹽的隱患,隔夜菜在放置和儲存過程中,營養成分也會大量流失。蔬菜中的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維生素B族等,經過反復加熱或長時間放置,幾乎消失殆盡。長期食用可能導致身體得不到充足的營養供應,免疫力下降,間接增加患病風險。
“這本質上并非認知問題,而是情感問題。經歷過物資匱乏年代的老年人,對食物有著特殊的情感,不忍浪費。這種情感驅動下的行為,單純從健康角度勸說,很難奏效。”談到父母吃隔夜菜問題,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醫師于麗紅表示。
于麗紅一語中的。老一輩的"食物安全標準"形成于物質匱乏年代:長毛的饅頭熘熘繼續吃,飯菜只要聞著不餿就是沒壞。這種“生存智慧”曾幫助他們度過饑荒,卻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成為健康隱患。
然而,老人并非不關心健康,只是在他們的認知里,節約與健康之間的天平,傾向了節約。另外,老年人的味覺、嗅覺等感官反應會逐漸遲鈍,對食物變質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輕人敏感,這也許會導致部分老年人在無意間吃下已變質的隔夜菜。
當年輕人強調"健康無價"時,老人看到的是"浪費可恥";當子女計算醫療成本時,父母衡量的是情感成本。這個時候,溝通的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簡單粗暴地強調危害,只會引起老人的反感,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節約行為不被理解。
"很多老人把吃剩菜視為對家庭的愛護,強行制止會傷害其情感價值。"于麗紅告訴記者,子女如果直接倒掉剩飯剩菜,老人會難受好幾天, “倒是不吃隔夜菜了,卻因此有了心病,得不償失。”
不妨換一種方式,從關心老人的角度出發。可以說:“爸媽,我知道你們節約是為了這個家好,但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我們更要把身體養得健健康康的。”
這種充滿溫情的話語,既肯定了老人的節約行為,又表達了對他們健康的關心,更容易被接受。
“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很難改變,找同齡人勸說是個不錯的辦法。老人往往更相信身邊人的經驗,如果能找到一位同齡人現身說法,效果可能比子女苦口婆心勸上百遍還好。”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科醫生譚杰建議。
除了溝通技巧,我們還可以從行動上幫助老人改變。做飯時,根據家人的食量合理準備飯菜,從源頭上減少剩菜的產生。如果有剩飯剩菜,教給老人正確的保存方法,如飯菜趁熱放進冰箱、用干凈的容器密閉儲存、分開存放避免細菌交叉污染等。和父母一起看科普視頻,用科學的數據和真實的案例向老年人解釋隔夜菜的危害;提醒老人,從冰箱拿出的剩飯剩菜,食用前要先看、聞,判斷無異常后徹底加熱再食用,吃多少熱多少,避免反復加熱……
偶爾吃一兩次隔夜菜也無傷大雅,專家提醒,改變老人的飲食習慣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子女以共情取代說教,投入更多時間與耐心,讓老人既能保持節儉美德,又能享受健康生活。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