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傳承至今的文明古國。毫無疑問地,中國擁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以及十分璀璨的文化。
在眾多文化之中,中國的詩詞可謂是最突出的。而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宋朝雖然在政治和軍事上積貧積弱,完全沒有一個大一統王朝應有的樣子。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宋代在經濟和文化上的繁榮程度在歷代封建王朝中都是佼佼者。今天便從宋朝和遼國之間的關系對宋代詩詞風格的影響入手來探究宋代的詩詞。
積貧積弱的宋朝在文化上卻十分繁榮,宋遼關系的前因后果
提到宋代人們的第一印象一定是歷史上最弱的大一統王朝。不僅沒有能夠真正地統一整個中國,并且還經常被遼、金等游牧民族欺負。
還發生了像靖康之恥、紹興和議這樣的屈辱事件。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宋朝雖然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卻始終都沒有辦法振興自己的政治和軍事。于是乎宋朝人便轉而向經濟文化的方向發展。這便是造就有宋一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根本原因。
都說“唐詩宋詞”,兩宋時期最流行的文學載體便是詞。兩宋雖然沒有能夠延續唐朝在國力上的強盛,但是在文化尤其是詩詞上,卻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誕生了像蘇軾、蘇轍、蘇洵和辛棄疾等一批作詞大家。
以至于后世人們在談論中國古代封建史的詩詞文化時,總會不自覺地將唐宋兩個朝代放在一起談論。因此也有了“唐宋八大家”這樣的稱呼。
從時間上來看,宋代的詩詞實際上繼承的是唐代的詩詞文化。不過宋代的詩詞風格卻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下顯得和唐代的詩歌大相徑庭。
在兩宋政權持續處于風雨飄搖的狀態下,當時的社會情況也因此發生了改變,對宋代的詩詞風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讓宋朝政權持續處于動蕩之中的一大原因,就是游牧民族政權的襲擾。
因此若要探究宋代的詩詞風格,就必須從研究宋遼關系對宋代詩詞的影響入手。宋朝之前是唐朝滅亡之后遺留下來的藩鎮割據局面。
自唐朝滅亡之后,中國社會不可避免地再一次陷入了分裂動蕩之中,這段時期在歷史上被稱作“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和三國兩晉南北朝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游牧民族紛紛在中原地區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權。
并且這一時期游牧民族政權的實力要比中原地區政權的實力要更強。宋朝的前身是后周,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后,建立了北宋王朝。
為什么歷史上將宋太祖建立的政權稱作北宋呢?因為這個政權實際上并不能算作真正的大一統政權,中華大地上還有相當大一部分的土地掌握在游牧民族政權遼朝的手里,甚至遼朝手里的國土面積比宋朝手里的還要多。
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不是沒有想著征伐遼國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但無奈的是,宋朝初年和遼朝的兩次大戰都失利了。
從此之后宋朝對遼朝的政策,便由主動進攻轉為了被動防守。這條政策也被宋朝的后世之君繼承了下去,導致了宋朝在面對遼朝的時候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
除了遼朝之外,宋朝在西北方向還有一個強大的敵人西夏。這些都是來自外部的巨大壓力。
再加上宋朝建立之后,統治者吸取了唐朝滅亡藩鎮割據的教訓,在政治上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對武將們的苛待嚴重限制了宋朝軍隊的戰斗力,這也就導致了宋朝之后面對遼朝時更加地抬不起頭來。
因此宋朝和遼朝的關系,可不像其他封建王朝一樣。像唐朝的時候,在西域和蠻荒地區也存在著許多其它的政權,雖然這些政權和唐王朝之間有時會發生戰爭,但大體上和唐朝之間的關系還是和平的。
甚至在唐朝國力最鼎盛的時候,周邊國家都尊稱唐朝的皇帝為“天可汗”。這個時候,周邊國家經常派遣使節和唐朝互通有無。
所以唐朝和周邊國家的關系,實際上是建立于經濟文化的交流之上的。
可是宋朝卻不同,由于宋朝的國力和軍事孱弱,導致了周邊的游牧民族政權根本不把這個所謂的“大一統王朝”當回事。
所以宋朝和遼朝之間經常發生戰爭,最開始“澶淵之盟”的時候還能和遼朝打得有來有回,到了后面就干脆簽條約納貢花錢買平安了。遼朝人一看宋朝這么好欺負,就更加追著宋朝的后面窮追猛打的。
遼朝對宋朝的武力壓制促使宋詞風格產生轉變
實際上宋朝和遼朝的關系,是遼朝對于宋朝的武力壓迫,兩國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和平融洽地相互交流。
也正是遼朝對于宋朝的這種壓迫,深刻地影響了宋朝社會的方方面面,最突出的便是在詩詞文化之上。
由于硬實力上的差距,宋朝在面對遼朝的時候始終都處于下風之中。因此宋代的皇帝在米娜對遼朝大舉入侵的時候,大多都選擇委曲求全?;实凵星胰绱?,更別提底下“打工”的大臣們了。
唐朝的時候由于國力強盛,詩人們寫詩的時候,都寫出了一種作為大唐人特有的豪氣和驕傲。
比如詩仙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又比如詩圣杜甫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詩?!?/strong>這種豪邁大氣的詩歌,在盛唐時期的詩壇中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而宋代除了經濟文化之外基本全方位受到遼朝的壓制。所以文人在撰寫詩詞的時候,多少會顯得有些底氣不足。
可能有人會疑惑:宋朝作為一個中原王朝,深受儒家忠君愛國文化的影響,難道就沒人擁有雄心壯志和愛國之心嗎?
這種人當然有比如說范文正公在登上岳陽樓寫下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strong>南宋著名文學家辛棄疾也曾霸氣地寫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strong>
作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臣子們,自然想要為君主分憂,早日擊敗威脅國家的游牧民族政權。
很可惜,雖然臣子們都有報國之志但宋朝的君主大多數都比較文弱。
既想要擊敗遼朝挽回自己作為中原王朝的顏面,又不敢下定決心進行軍事改革害怕武將掌握兵權后功高震主。
因此無論是面對遼朝也好還是后來的金和蒙古,宋朝始終都被狠狠地壓制。
在這種局面下,臣子們即便是再如何想要匡扶社稷、安定中原。最終也只能和岳飛一樣無奈地嘆息道:“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strong>
再加上宋朝經濟的高度繁榮,市民階層的活躍,宋朝的詩詞便更多地朝著描寫經濟繁榮以及市井生活方面發展。
比方說宋代著名詞人柳永“柳三變”,他本也是立志報考功名,進入朝堂之中匡扶社稷的有志之士。但最終也因殘酷的現實放棄了。此后便終日流連在煙柳花巷口之中醉生夢死。
在煙花之地柳永結識了一群社會底層的藝伎,并且和她們成為了知己好友。柳永的很多詩詞便是描寫宋代藝妓的生活。
因此柳永的詞大多都顯得柔柔弱弱、哀怨婉轉。比方說:“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strong>
這種柔弱的詞,在宋朝受到了人們極大地歡迎。以至于在當時有一種說法“凡有井水處,皆有柳永詞。
從柳永所作詩詞的受歡迎程度中不難發現,宋代人對于詩詞的審美都是偏向于這種柔弱婉約的風格。
極少能出現像“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樣大氣磅礴的詩句。
如果說宋朝還有能抒發豪情壯志的文學家。那一定是“蘇東坡”蘇軾了。蘇軾一生憂國憂民,為了能讓北宋振興,不再受外敵欺辱,多次在朝堂之上直言進諫,請求朝廷整頓軍隊收復被遼國占領的土地。
然而當權者的懦弱,注定了蘇軾的滿腔熱血會落空。因為和皇帝的意見相左,蘇軾多次被貶官流放。
在一直被貶官流放的過程中,蘇軾也逐漸對政治失去了希望。轉而寄情于山水之間,尋求人間美味。變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美食家。
因此蘇軾的豪邁更多帶著一種孤勇的意味,并不是單純的豪氣。也難怪他會寫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樣悲觀消極的詩詞。
遼宋交鋒同時也豐富了宋詞的內涵
遼朝對于宋朝的武力壓制使得兩個政權之間戰亂頻發,對雙方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一定的消極作用。
不過在遼宋交鋒的過程中,兩個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因為戰爭得以頻繁接觸,從而產生了交流。
慢慢地來自契丹的文化便傳入了中原之中,為中原的漢人所接納。中原漢人在接觸了契丹的文化之后也發現,原來遼朝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一樣,文化落后是偏遠蠻荒之地。
相反地,契丹的文化和社會制度還有值得宋朝學習的地方。
結語:
因此宋朝文化在和契丹文化產生交流碰撞之后,居然逐漸帶有了一些契丹的色彩。
比如說宋代一首著名的宋詞《契丹歌》中寫道:“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車如水馬若龍,春來草色一萬里,芍藥牡丹相間紅。”
從這里便可以看出,此時宋代的詩詞中逐漸出現了各種和契丹族有關的生活元素。除了在詩詞中加入對契丹人生活的描寫之外,還有詞人以契丹語作詞。
所以宋遼之間的關系,雖然因為遼朝對宋朝的武力壓制,使得宋代的詩詞風格不復唐朝時期的恢宏大氣,但也使得宋代詩詞中出現了更多其他民族的元素,大大豐富了宋代詩詞的內涵。
這些都是宋遼關系對宋代詩詞發展影響積極的一方面。綜上所述,宋遼的對外關系實際上對于宋代詩詞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有其消極的一方面,也有積極的方面。
參考資料: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
《宋詞簡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