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標題起的,就是不點名字。
主要大家都這樣,連南方都市報都只用“一地”指代,想來其中一定有什么奧妙,所以我也不如效仿之。
01
說的是近日有網友反映,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一帶,商戶接到城管上門通知,紅藍黑色的商鋪招牌,都需要更換顏色。
記者采訪城管部門,回應稱“是市政府城市規劃的要求”;極目新聞又致電三河市政府辦,一工作人員電話回應稱,“我們這兒也不了解這個(情況)”。
城管說是市政府城市規劃的要求,三河市政府工作人員又說不了解情況。這就變成了一個無頭公案和莫須有。
但這都不是重點。
這條新聞讓我驚訝的點是:
第一,地方行政蠻橫干預經營引發輿情的事,已經不下一次兩次,成都甚至還有干部為此被處分的先例。燕郊城管的同志們,難道都不知道嗎?
這都2025年了,怎么還會有如此懷舊的操作。
第二,此事如果發生在某些偏遠的地區,我也能夠理解,但它就堂而皇之出現皇城腳下,出現在與北京一河之隔的燕郊。難道這就是著名的“燈下黑效應”?
要知道燕郊的對岸,就是“中國最大的原創藝術家集聚地”宋莊,藝術這東西,學不會薰都能薰出點細胞吧。
02
但是仔細一想,似乎又不覺得奇怪。
早在一年前,我就寫過一篇《北京陡峭》,從三件小事,講述北三縣的房價,為何只有一河之隔的帝都的N分之一(今天的次條重發)。
隔著一條潮白河,河西的通州一日千里,干凈整潔高大上;而河東的燕郊,卻始終是個城鄉結合部,始終沒有什么長進。
有些朋友總喜歡歸因“虹吸效應”,但北三縣與首都的距離,甚至遠比平谷、懷柔、密云更近。其不僅承接了大量北京溢出的人才、藝術、文化、商業、科技等資源,更有一條北方最為稀缺的河流。咱就把北三縣先搞起來行不行?
其實我滿理解燕郊這次的行動的。這幾年副中心發展突飛猛進,燕郊也想借此東風,來個改頭換面。從新聞看到,光是年后燕效就有好幾個大動作,比如交通與基礎設施升級、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以及這次的商戶招牌顏色整治。
我覺得這些措施初心都很好,但是可能操之過急,也可能是慣性使然,動作一大就容易變形。然后我就想到了通州與北三縣共管,官方的提法叫“北三縣與通州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03
查了一下,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主要有以下三項內容:一是醫療衛生一體化;二是統籌協調機制;三是生態環境共建共治。
其中的第二條統籌協調機制,就包括協同發展、協同創新,以及優化交通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體制機制。
2月份的一條新聞還提到,北三縣與通州采用協同的方式,主動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進行體制機制的頂層設計......在執行上,主要領導定期交流,牽頭部門對接調度,行業常態化溝通等等。
如是,的確挺扎實,挺鼓舞人心的。
據說店招的事,在記者走訪后,媒體關注后,招牌顏色又被改了回來。知錯就改,這很好。
但是咱們也不用搞那么麻煩。也不提觀念更新、G員審美、營商環境了,這些詞都太奢侈,更不要提“北三縣入京”這樣的大詞,咱就直接把城市界面這一項,交由隔壁的通州副中心幫忙規劃。
既然上頭有文件,下頭有合作密切,雙方不妨再進一步,北三縣把“協同發展”用足了,把副中心的水平和能力用足了:反正是自家的地,肥水也流不到別人家去。
你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