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第一批7件食品安全行政執法指導性案例,涵蓋生產經營非法添加食品、網絡食品標簽虛假、外賣平臺資質審查缺失等典型違法場景,為全國市場監管部門統一執法標準、嚴懲危害食品安全行為提供明確指引。此次案例發布緊扣“四個最嚴”要求,突出新型違法問題應對與跨部門協同執法,標志著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向精準化、規范化邁出重要一步。
本次公布的案例包括江西贛州某公子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經營添加新型酚汀類衍生物食品案、上海某藥健康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未履行委托生產責任案、北京某企業直播帶貨標簽虛假案等,覆蓋生產、流通、網絡銷售、冷鏈運輸等多個環節。其中,新型非法添加物認定與網絡食品監管成為兩大焦點:
- 案例1中,企業在 “減肥食品” 中添加雙醋酚丁等未列入傳統非法添加名錄的新型化合物,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制定專項檢驗方法和有毒有害認定意見,為刑事司法提供關鍵依據,展現了對“配方升級型”違法的打擊能力。
- 案例3、4、5則直指網絡消費熱點,針對直播帶貨“貨不對板”、外賣平臺“幽靈店鋪”等問題,明確平臺與商家的資質審查義務和法律責任,破解“線上線下信息割裂”的監管難題。
案例凸顯“行政處罰與刑事追責并行”的聯動機制。例如,江西贛州案中,市場監管部門在刑事調查前先行吊銷企業許可證并實施從業禁止,避免違法者利用刑事訴訟周期繼續危害公共安全;上海委托生產案中,委托方雖未直接參與生產,但因未履行監督責任被頂格罰款,厘清了“合同約定不能免除法定責任”的原則。
市場監管總局強調,各地需將案例作為執法“教科書”,重點解決新型違法認定難、跨區域協作難、線上證據固定難等問題。下一步將持續更新案例庫,推動形成“查處—總結—指導—預防”的閉環,并通過公開曝光、普法宣傳引導公眾參與監督,構建“企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協同”的食品安全治理格局。
此次發布的案例不僅是對違法者的警示,更標志著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從“事后懲處”向“事前預防”“精準治理”的升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