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軍士擔綱海上“藍軍”指揮員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雷 彬
這是一支精干的“藍軍”——
初春,大洋深處,南部戰區海軍一支遠海訓練編隊向著目標海域快速機動。突然,“敵方”導彈破空而來,戰斗警報驟然響起,一場特殊背景下的實兵對抗訓練拉開戰幕。
戰局既定,海面終于恢復平靜。編隊官兵復盤時發現,剛剛與其激烈纏斗的“勁敵”,只有8個人!他們用靶機模擬導彈攻擊,打了紅方一個措手不及。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支“藍軍”跨越千里參訓竟沒有干部帶隊,現場指揮員由軍士擔任——劉秋桐,三級軍士長。
任務結束,各要素指揮員坐在一起復盤這次海上“奇襲”。在一眾校官面前,劉秋桐闡述了模擬攻擊的戰術戰法和現實考慮,贏得現場官兵一致肯定。
海軍某訓練基地組織“合力沖擊”比武。劉秋紅攝
這支干練精悍的“藍軍”,來自海軍某訓練基地一支靶機中隊。與此同時,該基地還派出導調、評估、戰場環境構設等多種力量,深度嵌入不同演訓活動。
這樣的人員編配怎樣出戰斗力?
記者帶著疑問探訪該基地,在熱火朝天的訓練場旁,一位基地領導給出了回答——
一方面,未來戰場更趨復雜多樣,小規模、模塊化作戰在很多時候成為重要選擇,官兵們需要提前適應這樣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自調整改革以來,他們適應形勢任務,更新思維理念,致力于把戰斗力標準落實到一人一崗上。如今,無論軍官還是士兵,單個人員的能力素質顯著提升,為不同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撐。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該基地領導說。
海軍某訓練基地——
把戰斗力標準落實到一人一崗上
■李中文 江鑫鈺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雷 彬
風,還未停息。
海軍某訓練基地三級軍士長劉秋桐望向海面,眼神愈發明亮。這里剛經歷過一場實兵對抗,劉秋桐獨自帶領靶機機組,頂著風與紅方艦艇編隊激烈過招。
深藍大海上,軍士擔任指揮員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近年來,該基地把戰斗力標準落實到一人一崗上,最大限度挖掘人員戰斗潛能,培養出一大批專業尖子和特長能手。
無論何種專業、無論軍銜高低,他們都可能匯入實戰化練兵的熱潮,激起一朵朵浪花。
一名靶機機長的“標準觀”——
關乎生死成敗的事,來不得半點模棱兩可
鮮有人知,劉秋桐這位揮灑自如的靶機機長,并非科班出身。
來到靶機中隊前,劉秋桐是一名傘兵。凌空奇襲、縱深出擊、出其不意……傘兵專業的特點似乎與靶機有著不少相似之處。不過,以前他自己就是“武器”,現在,他是在地面操控靶機遠程突擊。
乍一看,好像更輕松了。然而,真正走上這個崗位,劉秋桐才明白,他身上的職責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更重了——
當傘兵時,他只需要聽令而行,“讓干啥就干啥”;現在,他要思謀全局,對靶機、對機組,甚至對“敵方”部隊負責?!澳X子里要主動去想,如何才能讓靶機發揮最大效用,通過近似實戰的攻擊,幫助參訓部隊提升作戰本領?!?/p>
這個過程,劉秋桐適應起來并不容易。剛開始參加演訓任務時,他在現場忙前忙后,一會兒調試手柄,一會兒查看油箱,一會兒又去加固螺絲……
一次演訓活動,中隊官兵從清晨開始準備,結果上級下達發射指令后,靶機沒有反應。官兵們以為出現了突發故障,最后檢查卻發現:是一根導線沒連!
這件事,給中隊官兵內心帶來巨大沖擊。實際上,論工作狀態、吃苦精神,他們不比任何人差,但由于缺乏相關職責細化分工和崗位標準,導致他們出現細節落實不到位的情況。
“通過標準化程序化作業提升效率,是每名軍人的必修課?!笔潞?,該基地領導在復盤總結時要求全基地推行規范化、標準化作業流程。
從那時起,各專業立足大綱,結合自身實際,設置起清晰的崗位標準,形成多套標準化作業流程和特情處置清單,通過滾動修訂、經驗交流、常態落實等,推動標準化作業流程全面鋪開。
劉秋桐和戰友們從頭編寫操作規程,定人定位組織部署化操演,連最簡單的課目下達、人員跑位,他們也調整了多遍。
一些老兵還記得,在第二次參加任務之前,官兵們聚在一起,劉秋桐率先向自己“開刀”,任務籌備會開得“紅臉出汗”,大家瞪大了眼睛,反復篩查不符合實戰的地方。
劉秋桐在采訪中坦言,第一次參加任務,跑前跑后是一種低效的“忙碌”。
舉一反三,在部隊練兵備戰過程中,究竟還有多少忙碌是低效的?
該基地黨委認為,設置崗位標準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將檢查、評估、考核貫穿全程,將戰斗力標準作為“硬杠杠”,切實落到一人一崗上。
劉秋桐所在中隊建立起完整的裝備檢查清單和任務準備“讀卡制”,缺少任何一項,靶機絕不起飛;某中心推行上崗考核責任機制,確保業務人員上崗即勝任;某團借鑒現代企業管理法和艦艇部隊做法,廣泛制作崗位責任清單、業務處理手冊、裝備操作流程卡等120余項……
“打仗沒有平局,標準就是底線。關乎生死成敗的事,來不得半點模棱兩可?!痹摶仡I導說,在所有崗位均實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標準可比的情況下,官兵業務水平和崗位能力實現躍升。
這幾年,靶機中隊圓滿完成多項任務。劉秋桐也從一名“門外漢”,一步步成長為響當當的“藍軍機長”。
一名演習導調員的“推背感”——
壓力倒逼本領提升,時代催人銳意進取
與劉秋桐一樣,導調員唐長生也是從其他專業轉崗來的。
來到該基地之前,唐長生曾是海軍陸戰隊的一名“三棲尖兵”。如今,他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導調專家,并被基地任命為某室主任。這個過程,唐長生只用了不到3年。
從帶領一支10人小分隊執行作戰任務,到參與籌劃設計多軍兵種聯合演習,這不僅是兵力規模上的擴充,更是思維層次上的飛躍。如此短的時間內,唐長生何以做到?
戰場上,一名優秀射手往往是“子彈喂出來的”;而在戰場幕后,要培養出一名優秀的海戰設計者,則需要知識和實踐的雙重加持。
早在調整改革之初,該基地就專門研究擬制建設規劃,把人員能力培養作為戰斗力建設的基礎工程來抓。他們邀請院校專家授課、組織專業骨干培訓,與各軍兵種建立常態交流機制,并結合重大演訓任務鍛煉和檢驗人員業務水平。
唐長生記得,前幾年一場實兵對抗,曾讓他陷入窘境——
當時,唐長生在設計方案時,將某新型艦艇部署到作戰前沿,卻遭到質疑:“如此冒進,怎么提供掩護”“保障也是個大問題”……對此,唐長生缺乏深入研究,一時竟然語塞。
在各軍兵種齊聚一堂時露怯,誰都不會好受。唐長生坦言,在上崗之前,他早已對相關業務熟稔于心,但在實際演訓過程中,仍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那一刻,他才深刻意識到,打仗這件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想要培養出能擔大任的骨干,就要敢于提供平臺、放手歷練?!被谶@個思路,該基地建立軍事研究機制,定期組織“軍事研究日”活動,圍繞前沿作戰理論、軍兵種戰術戰法等內容展開研究攻關。唐長生所在單位設置“大講堂”等一系列配套活動,要求每名官兵自選主題,輪流上臺授課交流。
在這樣的環境中,幾年來,唐長生參與課題研究12項,翻譯軍事論文、專著100多篇400多萬字……唐長生說,他是被“逼出來的”。
與其說壓力倒逼本領提升,不如說是在時代的“推背感”下銳意進取。作為全軍專職組織聯合訓練的單位之一,該基地黨委清醒認識到,聯合演習的水平高低,直接關乎部隊戰斗力,要讓系統內的每個要素、每個人都過硬,才是對參訓部隊負責、對未來戰場負責。
為此,該基地承擔的“壓力”遠不止在演訓場上——
這幾年,該基地常態化抽選骨干到院校和科研院所培訓、到上級部門跟學跟訓、到作戰部隊交流代職,讓官兵既聽“百家言”,也吃“百家飯”,最大限度提升個人綜合能力素質。唐長生記得,僅他自己參加的學習調研活動,不下20次。
然而,只有單位領導知曉,把人員送出去的同時,日常任務量并沒有減少,這意味著更多的“負重前行”。不過,盡管如此,基地黨委還是向全體官兵承諾:“只要是對提升部隊戰斗力有益的事,再困難我們也支持?!?/p>
負重過后,終見坦途。這幾年,該基地涌現出一大批業務能手,多個單位和個人受到上級表彰,唐長生所在單位已經有40%以上官兵具備碩士以上學歷,同時,更多年輕的導調員、評估員獨立上崗,在演訓任務中排兵布陣……
當初那次掉鏈子的經歷成為過去,唐長生如今已經有了足夠多的解題思路。面向洶涌澎湃的海上練兵場,他想起一句詩——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一名衛生員的體能競賽“五連冠”——
達到崗位標準只是及格,領先需要“自討苦吃”
去年底,該基地組織了一場軍事體育運動會。開賽之前,基地專門把各項比賽項目紀錄梳理了出來。其中,一個名字讓人印象深刻——
陸宇航,多項體能項目紀錄保持者,在短跑項目中,他已經連續5年獨占鰲頭。更讓人驚訝的是,他其實是一名負責訓練保障的衛生員。
此事,源自上級黨委的深謀遠慮。前幾年,該基地某團的訓練成績始終不理想,每到考核,剛過及格線的官兵不在少數。為此,該基地黨委深刻認識到:作為聯合組訓平臺,一個細小的環節、一個滯后的要素、一個“拖后腿”的人,都可能影響訓練質量!
基于這一考慮,他們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從人員評價開始,把軍事訓練作為核心指標,直接與崗位任用、晉職晉銜、評比表彰掛鉤;發揚軍事民主,鼓勵各單位廣泛開展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并設置專門獎項;對于訓練突出的官兵,優先推薦到上級機關、交流到艦艇部隊,立起鮮明導向……
從那時起,團里廣泛開展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掀起了一輪輪練兵熱潮。陸宇航每次伴隨保障,看著戰友們虎虎生風的樣子,都會心生羨慕。這時候,一位團領導問他:“當戰友們跑得更快、更遠,你的醫療保障能不能跟得上?”
著眼把訓練標準落實到每個專業、每名官兵,團里特地對衛生員、炊事員等崗位提出要求。后來,陸宇航一有時間就主動加練,操場上、山路邊、路燈下,戰友們都記住了這個奮進不輟的身影。一年后,陸宇航在運動會上摘得3枚金牌,打破兩項紀錄。
雖說是保障單位,但戰斗力建設必須堅持高標準。這幾年,該團將戰斗體能、安全技能、掩體構筑等一系列實戰化課目納入練兵范疇,每個專業、每個崗位都形成各自的比武計劃。從兩年前開始,他們在正常保障演訓活動的同時,開始分批次組織官兵遠程機動至陌生地域開展野外駐訓,進一步錘煉官兵實戰能力。
“達到崗位標準只是及格,領先需要‘自討苦吃’。”該團領導介紹,這兩年,官兵積極進取,練兵氛圍更加濃厚,成績得到顯著提升:在基地組織的練兵比武活動中,有一半獎項都被他們摘取。同時,多名官兵挑戰極限,在戰區海軍的擂臺上嶄露頭角……
同樣的變化,也在其他單位持續發生——
某中心工程師喻洲是演習裁決評估工作負責人。這幾年,基地承擔的演訓任務規格越來越高、頻次越來越多,喻洲和戰友們的狀態經常是:一場演習剛結束,評估工作還在進行,另一場演習又已經進入籌備階段……可以說,這是基地最忙碌的專業之一。
然而,正是越來越忙的這幾年,喻洲堅持擠出時間,帶著年輕官兵開展課題研究,參加創新競賽。近年來,他所在的評估室14次參加大項競賽,先后斬獲一等獎5次、二等獎5次。
“自討苦吃,是為了保持思維活躍、適應未來需求。”喻洲說,正是這份永不停歇的挑戰之心,讓團隊成員的業務能力進一步躍升。他們有時自己編寫應用程序,有時提出改進建議,使得演習數據采集評估系統多次得到優化,效率大幅提升。去年,喻洲被評為“全軍青年科技英才”,并榮立三等功。
前不久,一堂戰備教育課上,該基地領導引用小說《三體》里的一句話,讓官兵印象深刻:“未來像盛夏的大雨,在我們還來不及撐開傘時便撲面而來。”
這份危機感,并非杞人憂天。面對未來戰場的變數,有遠見的部隊、有擔當的軍人都在提前應對——
靶機中隊正在探索多機編隊、飽和攻擊、低空突防等攻擊新樣式,機長劉秋桐已經跟著軍艦前往遠海開展試訓;某中心每周組織前沿理論學習,導調員唐長生對局部戰爭中無人裝備的應用進行了深入分析……
“把戰斗力標準落實到一人一崗上,其實是向一人一崗要戰斗力?!痹摶仡I導說,面對未來的“大雨”,他們時刻準備著。
練兵強能:一個都不能少
■蔣建凱
習主席強調,軍隊是要準備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堅持戰斗力標準,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這一重要論述,揭示了軍隊的根本職能與核心屬性,是我們開展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
面對“如何提高戰斗力”的歷史之問、時代之問,每支部隊都在積極探索自身的制勝之道。然而,“萬丈高樓平地起”,戰斗力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無論采取何種模式方法,都必須從一機一位、一兵一卒抓起,將戰斗力標準貫徹到“神經末梢”。
進入新時代,我軍軍事政策制度改革日趨完善,頂層設計更加科學,各部隊要依據上級法規制度,結合自身實際,建立完整的崗位標準規范和職責任務清單,體系化推進標準作業程序,確保軍事訓練有規可依、有章可循、依法施訓。
從我軍建設發展歷史進程來看,一旦執行標準“打折扣”“寬松軟”,戰斗力建設主責主業就容易被其他內容擠占空間。戰斗力標準是軍隊建設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切忌模棱兩可,沒有彈性可言,必須一嚴到底剛性執行,把戰斗力標準落實到一人一崗上,用“一個都不能少”的剛性落實提升練兵強能質效。
如今,作戰體系各要素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一個都不能少”的意義更加凸顯,各部隊要進一步強化戰備教育,樹牢官兵打仗思維,培塑戰斗精神,立起“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勁”的鮮明導向,使戰斗力標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每名官兵的統一價值追求和高度行為自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